【第二十六章 清泉千古】
井台题字后,天下文庙突发异象:孔子塑像手中玉圭化作量天尺,夜半自动丈量学子心性。更奇的是,尺上刻度非寸非厘,而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和尚抠尺上铜锈品尝:"薛太医连圣人法器都敢动手脚?"
夜探文庙,见祭酒正用毒血涂抹玉圭——太医残魂附体,欲将量天尺改为"量官尺",专测钻营之道。
"济公来测品性否?"祭酒狞笑,"待尺量天下,俱是追名逐利之徒!"
细看毒血,实为科举落第者的怨气凝结。尺过之处,学子皆生贪念。
和尚蒲扇扇向玉圭:"善哉,和尚来校准刻度~"吐出口中酒气,尺上忽现"民为贵"三字金光。
女状元魂魄从金光中走出,执尺量天:"爹,你看这尺可能量尽民心?"
尺身突然延长,丈量出万里河山民生百态。太医残魂暴怒折尺,断口却涌出《论语》真文。
突然文庙梁柱开裂,现出八十清官幼年读书处。案头砚台飘出墨香,墨迹凝成"先天下之忧而忧"。
众清官魂魄立于墨香中:"恩师可知,最准的量尺在百姓心中?"
残魂癫狂焚书,火焰却变成明镜。镜中映出太医少年时在文庙立誓:"愿为天地立心。"
火光跳跃间,两个太医隔镜相望。少年叹道:"前辈,可还记得当初尺量天下的志向?"
自此量天尺永驻文庙,唯尺身多道裂痕夜渗清露。有人说见老祭酒在月下擦拭玉圭,擦亮的都是"浩然之气"。
和尚取清露研墨,在尺身题: "量官尺,玉圭碎,终不抵民心如秤 五常道,万家忧,俱化清泉润九州..."
(第二十六章完)
【第二十七章 九州清泉】 量天尺渗露之夜,九州泉眼尽甘甜。病者饮之即愈,贪者饮之吐黑,清官饮之则现政绩于水面。更奇的是,每泉皆映明月,月中显"民为镜"三字。
和尚掬泉畅饮:"薛太医这‘良心泉’,倒是比御酒醇厚。"
追踪至黄河源头,见河伯正用怨气污染泉眼——太医残魂附体,欲使天下清泉尽化"贪泉",饮者皆生宦欲。
"济公来治水否?"河伯冷笑,"待万泉皆墨,老夫便是众水之主!"
细看污染,实为研磨的官印碎末。泉眼遇毒即生蛊虫,专蚀人心。
和尚蒲扇扇向河源:"善哉,和尚来疏浚河道~"破鞋掷处,浊流忽分清浊,清流中跃出金色《河渠书》。
女状元魂魄从书页中化形,执泉为镜:"爹,你看这泉可照得见初心?"
泉水突然倒流,映出太医初任地方官时带领百姓挖井的场景。井碑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
太医残魂暴怒填井,井中却涌出万民伞。伞骨化作八十清官治水用的量尺,尺上刻满水利图。
众清官立于波涛间:"恩师可知,最清的泉水是民心?"
残魂癫狂毁尺,碎片却变成《水经注》。注中飘出少年太医的声音:"愿效大禹治水,惠泽苍生。"
此时明月沉入泉底,照出两个太医隔水相望。清波荡漾间,少年身影渐化白莲。
自此九州泉眼夜映明月,唯黄河源常闻叹息。有人说见老河伯在月下疏浚河道,挖出的都是"社稷基石"。
和尚取泉煮茶,品得眉飞色舞: "贪泉水,良心泉,终归大海作波涛 量官尺,治水图,俱化明月照千秋..."
(第二十七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