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故里 红色押石
文/张喜魁
乙巳年8月23日,是处暑的第一天,风清气爽,倍感凉爽。加上昨日的一场透雨让酷暑的天气变的令人身心陶醉、舒畅。古人说:"处,止也。"意思是"暑气至此而止矣",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持续多日的酷热天气开始减弱,秋意悄然来临。农作物,山上的板栗等开始逐渐成熟收获。正好这天是我们信都区作协走进押石村采风的好日子。
信都区山里人,好人,憨厚勤奋的任付珍老师,应邀信都区作协新立“散文、诗歌”艺会委主要人员,深入城计头乡历史文化名村“押石村”采风。
采风团在信都区作协主席王金平带领下,一行11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得到了押石村干部的配合,大家满怀对押石村古文化的敬佩。欣赏参观了《状元府》。八路军129师被服厂,冀南银行印刷厂,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农村新貌,民宿等历史文化名村的古今故事情节。
押石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山区,在信都区城计头乡西北方向。这里被称之为城计头乡的青藏高原,现有200户,640口人,总面积6513亩。
这里山高路远,造就了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押石村在古时代还是通往山西的贾商重地,富裕户多、土地多,地都种到了沙河禅房乡石盆和路罗镇赵洪等地。
押石村是个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落(过去习武人员众多,妇女也参于其中)。元末明初,岳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后郑、安等姓氏陆续迁入,逐渐形成聚落。村名"押石"源于"钥匙"或"鸭石"的谐音,寓意山川如锁、石如钥,或源于村东曾有的鸭形巨石。
该村历史上曾是顺德府通往山西的商贸要道,商旅络绎,店铺林立,富户辈出以皮毛、山货是他们的主要经商货源。清光绪年间,村中武状元郑保林兴建"德和城·状元府",为村中标志性建筑。这座石木结构的四合院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彰显"诚信天下、和气生财"的家训。我们走进状元府大院,看着这"庞大,豪气的建筑风格状元府,意想着当年状元府"的繁荣风貌,历史底蕴仍令人叹为观止。
村中现存近四十座清代四合院,多为民居与商铺合一,建筑以青石砌墙、石板覆顶,门窗多为石砌拱券,木雕精美,结构坚固,兼具美观与实用,抗震防漏,冬暖夏凉。如今已成为一种民宿文化。村民把这一座一座的小院打造成了现在化的民宿风,环境优美,看着就感觉舒心如意。
押石村也是一片红色热土。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抗日县政府后勤基地,八路军129师被服厂、冀南银行印刷厂曾设在村中,抗日军政大学亦在此办学。村民积极支援前线,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
1940年12月到1942年,抗日青纵队就驻扎在押石的小北沟楼院。 1942年5月20日,日寇为了扫荡青纵队,血洗押石,杀戮村民14人,打伤19人,制造了“押石惨案”。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押石村65人参军,烈士8人,民兵1000多人次支前作战,做军鞋2000余双,交公粮12万多公斤,和中国人民一起迎来了革命胜利。其中,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有:郑洪恩(通讯排长)、安永福(骑兵连长)、安学忠、安学礼;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有:郑洪廷(连长)、郑江礼(排长)、岳增寿(连长)、郑洪春。
1942年日寇制造"押石惨案",村中蒙受重大损失,这段历史彰显了押石人民的英勇与坚韧。 为抗日救国立下了不开磨灭的贡献。该村2016年被评为"邢台市魅力古村落",2021年被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22年被评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
押石村山高林立,地域西高东低,村庄内除了青石板的二层楼房,还有河道内的小桥流水、村前的百丈瀑布直流而下,景色非常壮观,站在山谷底下真有百丈瀑布天上来的遐思,特别是雨季更是别有色彩,引来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留念,一饱眼福。
我站在河道的上边,赏心悦目地看着川流不息哗哗的流水声,盘游的小鱼。一农妇正在河边一块石板上用古老的棒槌锤打,自织自纺的条格床单。心里不由得想起小时候俺村老人在河流中的洗漱方式羡慕不止。
押石村水的灵气,山的自然,人文地理风貌,传统历史文化依然犹存。如今的押石村,依然保留着古朴的街巷格局。厚重的历史建筑和丰富的革命遗迹,是追寻晋冀商道文化、明清建筑艺术与红色记忆的理想之地。
这次采风走进押石村,仿佛翻开一部立体的历史长卷,山川依旧,红色故事悠然荡存。
当我离开这座历史文化名村押石村时,只限时间短载,了解的只是一纸牛毛,不过能真实的感受到了这座古村落的沧桑与荣光。是我感到由衷的骄傲,因为我来过押石村……亲耳听到状元府和抗日根据地的故事,看见了押石村石板房的美丽壮观景色的存在。
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作协会员,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信都区作协散文艺委会执行副主任,信都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信都区李村镇西北留村原党总支书记,村级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