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巴山夜雨里的千年思念
—— 读李商隐《夜雨寄北》有感
作者:雨巷(藍調)

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初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只觉文字清淡如远山薄雾,可细品之下,那藏在 “夜雨” 与 “秋池” 里的思念,却像巴山的溪流般,缓缓漫过心间,在千年后的时光里依旧泛起涟漪。
这首诗写于李商隐滞留巴蜀之时,彼时他远离亲友,独卧孤馆,一封来自北方的家书,便成了牵动他所有情绪的弦。“君问归期未有期”,开篇一句看似平淡的问答,却藏着无尽的无奈。“君” 的期盼有多殷切,“未有期” 的回应就有多沉重 —— 不是不愿归,而是归期难定,这份身不由己的漂泊感,像巴山的云雾般缠绕着他,让简单的 “回家” 二字,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可诗人没有直白地诉说愁苦,反倒将目光转向窗外:“巴山夜雨涨秋池”。淅淅沥沥的夜雨,落在巴蜀的土地上,也落在他孤寂的心里,连庭院中的秋池,都似被这绵长的思念注满,悄悄涨起。在这里,“雨” 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他心中愁绪的化身 —— 雨不停,愁不断;池已满,思难收。那潮湿的雨意,仿佛能透过纸页漫出来,让每个读诗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独在异乡的清冷与怅惘。
最妙的是后两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笔锋一转,从眼前的孤寂,跳到了对未来的期盼。他想象着某天能与 “君” 相聚,在西窗下共剪烛花,那时再慢慢说起,此刻巴山夜雨里的牵挂与等待。这种 “以未来之乐,衬当下之苦” 的写法,让思念有了温度。明明是独自听雨的凄凉,却因对重逢的憧憬,多了几分柔软与慰藉。更巧妙的是,“巴山夜雨” 四个字在诗中两次出现,前一次是眼前的实景,带着愁苦;后一次是未来的回忆,藏着温馨。时空在这四个字里交错,眼前的孤独与未来的甜蜜相互映衬,让这份思念变得更加绵长、更加动人 —— 原来最深的牵挂,不是此刻的泪眼婆娑,而是即便身处困境,也依旧盼着与你分享此刻的心情。
如今再读这首诗,我们或许早已远离了 “巴山夜雨” 的情境,却依然能读懂那份跨越千年的思念。它可能是异乡游子对家人的牵挂,是恋人之间相隔两地的期盼,也可能是朋友久别重逢前的惦念。生活中的我们,总会有 “归期未有期” 的时刻,总会有独自面对 “夜雨涨秋池” 的孤独。但李商隐告诉我们,即便身处孤独,也可以怀着 “共剪西窗烛” 的期盼 —— 那份对重逢的向往,那份对分享的渴望,会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所有的等待都变得有意义。
巴山的雨或许早已停歇,但诗中的思念从未消散。每当夜深人静,想起这首《夜雨寄北》,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温暖的力量 —— 原来无论相隔多远,无论等待多久,只要心中有牵挂的人,有期盼的事,那份思念就会跨越时空,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慰藉。
2025年8月25日

作者简介:
陈继业 (建新),笔名:雨巷(藍調),双子座,浙江省杭州市人,居杭州市。
杭州开元中学69届 6607班 中学毕业。
1983级 浙江电大经济类管理专业毕业。
长期从事外贸专业工作,曾担任省级外贸公司中层干部。
现任:中国雨巷文学社 社长、杭州文学研究院 院长;
中国鲁迅读书会 会长、英国《英国文学》签约作家;
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