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学家陈子昂
作者:兰云
陈子昂(659~700年),唐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人。初唐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父亲陈元敬,曾任唐代文林部官员(属七品官),在当地属豪族,家境富裕。元公683年,陈子昂24岁中进士,适逢高宗李治病逝,带《谏灵驾入京书》上京,武则天称“奇其才,召见全华殿”,赞陈子昂“地藉英灵,”并封其为右拾遗官职(唐代谏官),后世尊称陈拾遗。陈子昂一生在政治与文学上,树立了谏政倡廉,壮开唐风等丰碑,形成独具特色的诗亷文化。38岁时因父老辞官还乡,被武三思党羽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惨遭迫害冤死狱中,年仅42岁。
在初唐的诗坛星空下,陈子昂如同一颗骤然划破绮靡云雾的彗星,以其孤高的人格、刚健的笔力与振聋发聩的文学主张,为唐诗的黄金时代劈开了一条通衢大道。这位来自蜀地的文人,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既宣告了六朝绮靡诗风的终结,更奠定了盛唐气象的精神根基。
一、蜀地奇材:从任侠少年到文坛巨擘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陈子昂诞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的一个豪富之家。蜀地险峻的山川与崇文尚武的民风,在他身上刻下了独特的精神印记。年少时的陈子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儒生,反倒以"任侠使气"闻名乡里,《新唐书》记载他"十八未知书,以富家子,尚气决,弋博自如"。这种纵马任侠的经历,赋予他迥异于一般文人的刚烈性格与开阔胸襟。
十八岁那年,陈子昂在乡校目睹学子读书场景,幡然醒悟,从此焚弃弓马,潜心典籍。他入金华山苦读三年,遍览经史百家,形成"经邦济世"的思想雏形。二十四岁时,陈子昂赴长安应试,初至京城的他虽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据传,他在洛阳街市见有人高价售卖胡琴,围观者甚众却无人问津,便当众以千缗购得,约请众人次日赏琴。次日宾客云集,他却摔碎胡琴道:"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随即遍发诗文,一日之内名动京师。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摔琴显才"故事,虽未必全然属实,却精准勾勒出他狂放不羁的个性与对自身才华的绝对自信。
二、宦海沉浮:以孤臣之心系家国命运
永昌元年(689年),陈子昂登进士第,恰逢武则天临朝称制,这位渴望建功立业的青年很快得到赏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在任期间,他以"言天下事"为己任,屡次上书直谏,其奏议锋芒毕露,直指时弊。针对吐蕃入侵,他提出"屯田练兵"策;多次进谏需要改革,面对民生凋敝,他力主"轻徭薄赋";就连武则天崇信佛教、大修佛寺的举动,他也敢上书批判"竭人之力,费人之财",所以,也得罪不少官场权贵。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在军旅生涯中,他亲见边塞疾苦与将士怯懦,多次进献奇策却遭武攸宜轻视。当部队兵败渔阳时,陈子昂悲愤交加,"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再次进谏却被降为军曹。由于,遇事不够冷静,性格直率,加以是进谏官出身,心中十分郁闷,正是在这段屈辱与愤懑的经历中,他登上幽州台,望着苍茫天地,千古幽情喷薄而出,写下了那首震铄古今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仅二十二字,却将宇宙的浩渺、历史的深邃与个体的孤独熔铸一体,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富感染力的生命悲歌,因此,流传百世。
三、革故鼎新:文学革新的旗手
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其传世诗作,而在于,敢于打破唐朝诗坛秩序,重新树立诗坛新标杆,更在于他以《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为标志,掀起了一场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在这篇被后世称为"唐代诗论宣言"的序文中,他尖锐批判齐梁诗风"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提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论断,主张诗歌应恢复"风骨"与"兴寄"的传统,陈子昂的建议,树立起诗坛标杆,才有后来的唐诗盛世。
"风骨"强调作品应具备刚健遒劲的气势与鲜明的思想力量,"兴寄"则要求诗歌托物言志、有所寄托。这种主张绝非复古怀旧,而是针对初唐诗坛形式主义泛滥的现实开出的药方。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实践,组诗或借咏史感慨兴亡,如"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批判功利主义;或托物言志抒发怀抱,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以香草自喻高洁;或反映边塞现实,如"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描绘边地苍凉。这些诗作语言质朴遒劲,情感沉郁顿挫,彻底摆脱了六朝诗风的束缚。
在散文创作上,陈子昂同样践行革新主张。他反对骈文的绮靡浮华,提倡"复古道"的古文,其《谏灵驾入京书》《上军国利害事》等奏议,行文质朴畅达,逻辑严密,开中唐古文运动之先河。韩愈曾评价:"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准确道出了他在唐代文学转型中的开创性地位。
四、悲剧落幕与精神传承
神功元年(697年),陈子昂因父老辞官还乡,却遭县令段简构陷,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二岁。这位一生追求"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主义者,最终没能逃脱政治黑暗的吞噬。他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性格的必然——那份不肯屈就的孤高与锋芒,注定与世俗格格不入;也是时代的缩影——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政治,容不下真正的直臣。
然而,陈子昂的精神却如不死的火种,照亮了后世的文学长河。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追求,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主张,无不可以追溯到他的文学革新理念。他所倡导的"风骨",化作了盛唐诗歌的精神脊梁;他所践行的"兴寄",成为中国诗歌最重要的创作准则。
站在今天回望,陈子昂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登幽州台歌》的苍茫感喟,更有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以孤高之姿对抗流俗,以赤诚之心拥抱理想,以笔为剑划破时代的迷雾。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孤凤向西海,飞鸿辞北溟",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是其作品历经千年而依然震撼人心的根本所在。
2025年7月24日
【作者简介】
兰云,笔名绿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生于1953年3月,福建省福安市人。坐视夕阳,因酷爱传统国粹唐诗宋词,故拾韵度墨,笔笺烟云,描写岁月,春秋留痕,低吟人生百味,阔唱生活情调,善于挥诗雨(指诗词类),画兰虹(指散文类)。创作古诗词仟余首,有五言,七言诗律,各种词牌词赋,缤纷多彩,华丽多姿,篇篇诗文,谨列于《黄河诗社》《长江诗社》《上海滩诗叶》《当代文艺》《秋园诗社》《福安文艺》等等各大媒体及网络平台,时常荡漾在五湖四海读者面前。喜欢擂台上探小峰,曾参加过全国笫五届”华夏杯”词诗大赛,并获得一等奖,部份作品被《上海滩诗叶》刊物收录,并成功编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深受广大诗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