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高文俊,内蒙古包头市交通运输局退休公务员。当过农民,教师,恢复高考后考入内蒙古交通学校(现为内大),毕业后分到国家机关工作,一直从事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爱好文学历史,在岗期间每年有近百篇豆腐块新闻发表于地方和行业报纸。退休后,仍笔耕不缀,被单位返聘为史志办主任,现定居北京哄孙子。
七律·评安万现象
文/高文俊
2025年8月15日上午,火爆陕甘宁的民营剧团-甘肃安万秦腔剧院,在北京中关村国际科创中心又一炮走红,看戏的人山人海,小视频争相转告,火遍北京城,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空前浩大的安万热。安万现象的出现,使一度低迷的中国戏曲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国有专业剧团如何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尝试。为此,特赋诗一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秦腔一吼破苍穹,万众同声气势雄。
草根逆袭传佳话,剧种复兴立首功。
戏里悲欢凝血泪,台前冷暖见真忠。
莫道民间无雅韵,千秋国粹看今风。
整体评价:
此诗以“安万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声势—人物—艺术—文化”的层层递进,既再现了万人合唱秦腔的震撼场景,又揭示了民间艺术复兴的深层逻辑。语言凝练,意象鲜明,如“破苍穹”“凝血泪”等词兼具画面感与张力;对仗工整,如“草根逆袭”对“剧种复兴”、“戏里悲欢”对“台前冷暖”,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强化了主题表达。尤为可贵的是,诗人未止步于现象描述,而是将其提升至文化传承的高度,赋予“安万现象”以时代意义,堪称对新大众文艺的诗意注解。
2025年8月16日于北京
七古 京剧《锁灵囊》观后
文/高文俊
京剧《锁灵囊》是家喻户晓的程派名剧,是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在1937年应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之约而作。故事讲述的是:登州富户之女薛湘灵出嫁时,母亲赠与锁麟囊。出嫁当日中途遇雨,暂避于春秋亭,同时又有一小轿入亭避雨。轿中贫女赵守贞,感叹身世,悲痛啼哭。湘灵仗义赠囊,未留姓名,雨止各去。六年后登州水灾,湘灵全家失散。湘灵只身漂流莱州,入卢府为仆,为公子上楼寻球,偶见昔日之锁麟囊供奉案上,不觉感泣。卢夫人即当年同在春秋亭避雨之赵守贞,经盘问知湘灵即当年赠囊之人,感恩厚报,敬若上宾,助薛湘灵一家重获团圆。这部戏从故事来看比较简单,就是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他为什么久唱不衰一火再火,不光是情节和结局很符合观众期待,更重要的是程派婉转的唱腔和绝美的词藻令人折服,如“春秋亭外风雨爆……一刹时……”等,戏迷基本都会唱。2025年8月24日,笔者在十里河再次观看了由国声京剧团程派青衣周莉,郝刚(男旦),杨秀丽三人饰薛湘灵,梅派青衣殷琸瑾(饰赵守贞),以及北京京剧院助演的程派名剧《锁麟囊》。看后随即赋诗一首,盛赞这一久唱不衰的程派名剧《锁麟囊》。
程派名剧锁麟囊,蜚声中外名远扬。
戏迷看罢哼两句,票友学唱绕画粱。
程腔婉转惊四座,水袖翩跹动八方。
善恶轮回终有报,人间最美情义长。
2025年8月24日于十里河
《沁园春·咏秋》
文/高文俊
今天立秋,晨起凉风习习,闷热的伏天有所缓解。信步树林,浮想联翩,以秋为题,填《沁园春 咏秋》词一首,阅尽人间秋色。
云淡风轻,雁阵南翔,四野换妆。看层林尽染,丹枫燃岫;疏篱绽晚,金菊凝霜。稻浪翻金,棉田铺雪,沃野千重稻谷香。凭栏处,正晴空万里,雁字成行。
何须悲叹秋光,有硕果盈仓岁稔长。赏蒹葭弄影,沙洲月冷;芦花飞雪,水畔风凉。蟹肥鲈美,橙黄橘绿,时序轮回韵未央。心自适,任流年暗换,醉卧斜阳。
注:此词上阕绘秋日盛景,以“云淡风轻”起笔,铺展雁阵、丹枫、金菊、稻浪等意象,尽显秋之绚烂丰饶;下阕转写秋之韵味,融“蒹葭”“芦花”等古典意象于丰收实景,破除“悲秋”旧调,以“心自适”“醉卧斜阳”收束,凸显对秋光的欣然与从容,暗合秋日“成熟、沉静”的特质。
2025年8月7日(农历乙巳年润六月十四立秋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