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老习俗:七月七追节再过五天,便是农历七月初七。提及此日,我总会想起故乡农村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独特习俗——七月七追节。
七月七追节并不是什么特定的节日,但却是男婚女嫁程序中重要的一个礼节。
关于追节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不知从何时流传下来,也不知从何年何月约定成俗定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有人猜测,这或许与牛郞织女的传说有关,但令我费解的是,牛郎和织女一个天上一个人间,每年只在七夕这天鹊桥相会一次,作为人生婚姻大事,难道就不忌讳这个么?
在遵父母之命、奉媒妁之言的年代,男女两家在经过提亲、换帖、交礼、订婚之后,男方家一般要给女方家追三次节,方可提及嫁娶婚礼之事,这是不可逾越的礼数。
所谓的追三次节,就是从订婚之后,连续三年追节,第一年和第二年是在正月初二这天,第三年则是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男方家要到女方家去例行追节仪式。追节三次之后,才能论及结婚事宜。
这追节的传统,是相当有礼数、相当讲究的,传承着久远的历史礼制,也深深体现着一方风土的人情世故与风俗习惯。
追节时,男方家要向女方家赠送礼品极为讲究。必不可少的是“四色礼”——上世纪60、70年代时,基本上是一个礼吊子(猪肉2斤,肉皮上贴一块一寸宽二寸长的红纸片,用一个麻绳扎起来)、一封挂面、一斤白糖、一包点心,这是给女方家长的;然后给女孩的礼物,一般是布匹或者衣服,如果是布匹,则是要能够做一套或者两套衣服的布料,一寸都不能少的。同时还有“小四色”,这是专门给女孩的小礼物,一般是丝巾、围巾、手套、鞋子、袜子、雪花膏、香脂之类,只需凑够四样即可。布匹或者衣服是追节的核心礼物,从颜色、布料、款式到价格,无不彰显男方家的诚意,以及对未来儿媳的珍爱程度,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男方家的经济状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追节所送的礼品礼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紧跟着时代的潮流而变化的。据老辈人讲,在解放前后,每个追节要送一匹“礼布”——一般是三丈的布料,最早都是手工织的粗布,后来才有了洋布,的确良、华达呢、卡叽、毕叽、涤纶等等,也有送绸缎布匹、绸缎被面的;还会送一捆十斤的棉花,称为“花”。到2000年之后,就不送布匹,而是成衣;四色礼里就有了烟酒,给女孩的小四色,雪花膏就换成了品牌化妆品套盒;而近些年来,追节时已经不买礼品礼物了,都折算成钱,包个红包,金额从两千元到五千元不等,让年轻人自己选购心仪之物。
选派去追节的人同样大有讲究,通常是男方亲戚中有头有脸、德高望重、能拿住事、能说会道的长辈,而且必须是人家庭和睦、周全安康、儿女双全的全命人,偶尔也有阿公(男孩的父亲)亲自去追节的。追节的意思就是说:双方已经订亲了,这都一年过去了,按礼节,男方家应该来女方家看望看望、问候问候,这看望的意思就多了——女孩子生活的怎么样?长漂亮了还是变丑了?长高了没有?身体是否健康?女红家务活计长进了没有?对男方的态度有没有变化?女方家对婚事有啥想法和要求等等。当然,也得向女方家说道男方家及男孩子的情况,以及男方对两个孩子婚事的态度和想法。反正双方各有各的意思啦。
现在想来,这样的追节,撇开礼数不讲,也应该有男女两家互相走动、观察了解的意思,包括男孩、女孩,还有双方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亲戚什么的,人品如何,家里的光景如何,双方的诚意如何,两个孩子性格脾气喜好合适不合适,有没有坏毛病,反正大家都要融洽和乐,心顺意合,这婚事才会有希望,今后过日子才能和睦、美满。儿女婚姻,兹事体大,人们都图个吉祥如意,这不仅是男孩女孩两个人的事,更是关乎两个家庭的千秋万代大事,对男方来说尤其重大而重要。两个原本陌生的家庭,特别是男女两个当事人,在那个自由恋爱尚未推崇风行的年代,通过追节来增进互相逐渐深入了解,这个步骤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追节当日,女方家的款待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女方家按礼数应郑重其事招待男方家派来追节的人,饭菜烟酒茶既不能太奢侈--显得巴结男方家而不自重,但也不能太寒碜失了脸面身份,总归要大方得体、合乎礼节才行。一般情况下,女方家还要请一个或二个身份合适、辈分相当的亲戚来作陪,以方便说话。女方家长有时不方便在追节仪式上说的话、要表达的意思,就由作陪者从中递话、斡旋,万一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也好调和缓解气氛。依我现在的理解,这样做法也许还有让第三方见证的意思。
从追节这天的招待饭菜也暗藏女方家的心意。一般会准备两顿饭,午饭是正式的,在家常饭菜基础上,增加几个荤菜,最少也得一个凉碟子、一个热碟子,主食是油泼扯面、手擀细䏴子面,或者米饭,条件好的家庭也会准备酒。追节的人先是推却一番,最后还是喝了酒。席间,追节的人与女方家人免不了谈论两家的情况和孩子们的婚事。半下午时分,女方家还会准备第二顿饭,类似如今的下午茶,女方家就摊煎饼、炸油饼,煮荷包蛋或者醪糟鸡蛋汤,或者煮红枣米汤。追节的人午休起来,还有一顿好吃喝,滋润地享用完,一抹嘴,带上回礼打道回府,去向男方家汇报一番。其实,从招待礼节和饭菜上,追节的人就感受到了女方家的为人处世、持家教子和家庭情况。
追节这天,女孩子通常不应露面,最好躲起来,追节的人问起来,就说她姑母叫去帮忙了,或者她女伴们相约有事一起出去了,追节的人自然也就心领神会。即使不得已露面,也要有矜持羞涩之态,闪个面就够意思了,这样双方才都会觉得有面子,但一定要大方得体才行。这一天,对于女孩子而言,也是被女伴以不同方式打趣的一天,心里既喜悦又羞涩,还有点伤感。等追节的人走了之后,女伴、婶子嫂子们就会过来看追节的礼品礼物,点评一番。如果女孩子对男方不甚满意,但家里却对这桩婚事很满意,拗不过父母之意,心里不免难过,就会躲起来和知心女伴倾诉衷肠,一个哭诉一个相劝,两个人就都泪涟涟的。
此外,女方家还要准备回礼。追节的人下午返回时,要带上女方给男方的回礼,是女孩子给自己未来女婿送的礼物,表示礼尚往来。一般是一条背心、一件衬衣、一双手工做的布鞋,那布鞋鞋底可不是一般普通的鞋底,是用纳鞋底的线绳,在鞋底面挽成凸出的一个个小疙瘩花,形成精美的图案,显示女孩的手艺,也表白女孩的心思,这是用心用意、爱心爱意专门为男孩做出来的;也有自己绣的花鞋垫、花枕头套、手绢、袜子之类的礼物。这个回礼,也很能看得出女方的心意,对男方的满意程度。有时候,女孩子耍性子,胡乱地准备一些回礼,当家长的尤其是母亲,就会责怪:死女子,不知道个啥,礼轻了让人笑话咱不懂规矩呢!当母亲的就会指导女儿更换体面一点的回礼。也有时候,女方家爱心爱意准备好了回礼,没想到追节送来的礼物却差强人意,或者追节的人当天话说得不合意,女方家就会不高兴,认为是对方轻看了自己,失了自己的脸面,也就以牙还牙更换了相应的回礼。
三次追节中,最为关键的是第三个七月七追节。如果媒人提前给女方家打招呼说,男方家今年七月七要来追节,那意思就很明显--男方家来“要人”了,也就是要把女孩娶进门了。这个追节的礼物礼品比前两次要隆重一些。男方追节的人会委婉提出:“亲家,你看这都三个节了,孩子们也都大了,也该给娃们把事交代了(指举行婚礼)吧。”女方家一般不会一口答应的,如果是一口答应,就表示女方家等不及了,把自家的女儿往外推,显得不尊贵不自重。所以女方家长就谦让:“这怕不行,娃还小呢,还不懂事呢,针线活也还没学好呢,茶饭也没学会呢……,再指教几年吧,不然嫁过去了做不好事会被亲家笑话的。”
追节的人就会夸赞:“咳,我看差不多了,咱女子出落得越来越出息了,又知书达理,都是亲家指教有方呀!也知道你们舍不得让娃出门(指出嫁),可迟早都要有这一天的么,是不是?”经过几番推让,双方才开始商议结婚的事情。追节的人回去禀明情况后,媒人便在两家之间来回张罗,和男女两家一起请人合八字、定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商量礼金之类的事,这才基本上进入结婚的实质性阶段,男娶女嫁也就为期不远了。
在过去,订婚、追节、结婚,基本上十有十成。那时,男孩女孩在提亲时只见个面,不能随便来往相处,更不能“背见”(即私下见面),否则就是伤风败俗,受人耻笑,更不能说愿意不愿意的话,一应结婚事项都在双方父母和媒人的掌控中。所以只要三个追节进行得顺当,婚事就都十拿九稳成功了。但也有极少数成不了的婚事,比如有的男方参军提干或者招工招干有工作了、考上大学了,心就变了,看不上农村的女孩,那么就在正月初二追节时,只带一包红枣和一袋梨,这就证明男方要悔婚--那红枣和梨合起来不就是“早离”吗?这桩婚事也就“黄”了。
到了2000年前后,追节就慢慢不如以前那样必须和隆重,一般的婚事都是连订带娶,媒人与男女两家父母一商定,只要孩子们愿意,慢的不超过半年,快的也不过个把月就结婚了,追节的那一档事全部都折算成了金钱,算在了礼金里面。凡是能拿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啥问题,大人们也都说这样好——简单、省事。
再后来到如今,男婚女嫁基本上都格式化程序化了。男孩女孩自由恋爱,到了谈及结婚的步骤,双方告诉各自家里,再找个媒人夹中间,就算是礼节上的订婚,举办个豪华隆重的订婚仪式,然后商量好结婚事宜,定好日子办婚礼就行了。至此,两亲家事前根本不认识,从订婚到结婚,总共也见不了几次面,更谈不上互相了解。子女的婚事自主,做父母的只需等待“被通知”,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重要的是把积攒了一生的钱掏出来送给子女,最后当“演员”--订婚仪式、结婚仪式都由专业司仪导演,表情、动作、话术等都有模版,演练几次就可以了。
婚礼结束,大事告成。双方父母心里却空落落的,回想着自己当年结婚那个年代,订婚、追节的各种趣事,不禁慨叹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属于他们的年代已然远去。
现如今。年轻一代人或许对追节习俗知之甚少,而年长的人仍对那渐渐消逝的七月七追节习俗记忆犹新。在历史的滚滚长河里,七月七追节习俗虽然慢慢消失了,但它留下的独特印记,永远镶刻在岁月的记忆里。
杨利侠:女,西安市人,退休公务员,热爱文学,擅长表达情感,希望通过文字展示个性与内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