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品人间烟火色
有烟火,就有人家。烟火色,是人间的本质特色。
炊烟,传达人真切又崭新的生存信号,升腾人柔弱却坚定的希望。炊烟,是母亲的手召唤儿女们准备吃饭;炊烟,是牵在父亲手上的线,牵扽在外的孩子赶快回家;炊烟,是一条吐着乡愁的蛇,不断啮着远方游子的心。
炊烟,袅袅乡村的温馨,袅袅家的温暖,袅袅亲人的爱心,也袅袅品不尽的诗情画意。
人间烟火,与炊烟有关联的,是在田地中焚烧粮食秸秆做庄稼的肥料,在山野中进行烧锅锅灶烧洋芋、点豌豆杆烧豌豆、用柴火烤野兔肉等进行野炊活动。
人间烟火,不仅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层面,也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活动。在人们的意识里,地上不仅有活着的人,还有“活”着的鬼神,天上更有给人祸福的神灵。父母等亲人死去,是到了另一个世界——阴间或者天堂,他们的灵魂都还存在,因此,过年用香蜡纸火接他们回家一起欢聚,献饭上香火表达敬心和悼念之意,过完年再送他们回去;在忌日和清明节祭奠烧纸送去冥币,在十月一送去寒衣……
进行敬天、敬神、祈福避灾、祈愿求安的祭祀活动,也是人间烟火的重要内容表现形式。过年家里不只烧香磕头敬老先人,还要敬天神、地神、财神、灶王爷等;在庙里烧香磕头敬庙神,在路上敬路神,在井边、泉边敬水神,在山上敬山神……敬天神、庙神不仅仅是点浓浓的香火,还要挂匾、唱大戏。
这一切,都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死人与活人之间是有感应的,人天合一,香和烟能将地天人神的灵魂接通。
人间烟火就这样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烽火狼烟虽然也是人间烟火,但却使温暖和平的人间烟火充满了预防的恐惧感和屠杀的血腥味。人们更愿享受喝茶时燃起的炉烟、抽烟时吸着的香烟那种悠闲、舒服和惬意。
纸上星星
纸上的星星,是画家画在纸上的明亮眼睛?还是诗人写在纸上的闪耀诗句?亦或是渔家点亮在江面上的万家灯火?是思想家们书写在典籍里的闪亮思想?
我不由想起了曾吟诵过的一首儿童诗:“小星星,亮晶晶,宛如宝石缀天庭。高高悬挂在夜空,闪耀光芒放光明。一闪一闪眨眼睛,灵动可爱真迷人。它们陪伴着我们,进入甜美梦乡中。”这首既传唱在孩子们的口中,又印行在纸上的美丽的星星诗,将我带到了快乐的儿童时代。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观赏着这些写在纸上的星星,欣赏着这些在用文字写星星的诗句,心里的诗情激荡不已。
纸上星星,似乎是个不合自然常理的悖谬话题,却能合生活常理,且很有诗的想象力。
妈妈和孩子一起望着夜空看星星,又教孩子在纸上画星星;爸爸让孩子在纸上数星星,教孩子在纸上学读、吟背描写星星的优美诗歌。
这情景、这画面足够诗意,也足够感人。
都是因为纸上星星,一切为了纸上星星。
纸上星星并非现实存在,纸上星星却是现实存在的艺术再现,却又常常比现实更有美感效应。
时常在纸上画画星星,始终保持不泯的童心;时常观赏画在纸上的星星,时常阅读、背诵写在纸上的那些描写星星的经典诗词,永远保持不老的诗心。
梦乡
你的梦乡在何方,我的梦乡是故乡。
很少做梦的我,却常常梦中在故乡的沟沟梁梁,与幼年的伙伴说说笑笑、打打闹闹。
我童年的故乡干山苦岭,很是苦焦。但不知为什么,时常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我们,并不缺乏快乐。追赶被风吹起的鸟毛,用自制的公鸡翎毽子进行踢毽子比赛,随便捡起一个瓦片,就可跳房子喊八儿,拿起一根羊毛线,就可进行开绞绞游戏……
在梦里,放牛、放羊时,登崖攀壁如履平地,上树捣鸟窝,在河滩用泥巴甩响炮,下河堵住溪水做个水池洗澡打水仗。春天拧柳皮做柳笛,架起腿抵牛斗鸡,夏天用冰搓草绳对麻鞭,冬天刮个陀螺赶脬牛,用铜钱进行丢窝、拌满赢麻钱,或者打扑克争上游……
梦乡里,全是故乡山水;梦乡里,尽是童年趣事。虽然身在穷乡僻壤,却胜过在仙境快乐。
梦乡虽幻境,尽是故乡景,人在梦中游,心发皆乡愁。
你的梦乡在哪方,我的梦乡是故乡!
立夏有吟
夏的脚步铿铿锵锵,春已悄然退去。
风似乎被太阳蒸煮,一夜间暑气扑面。
树叶像注了增长素,长得翠嫩肥大,绿荫浓密得遮天蔽日。
北方田地里的冬麦听到南方麦子已开始收割的讯息,心里有点着急,便一个劲地拔节长个,个别发育好的,已微微隆起准备吐穗的肚皮。
布谷不怕啼出血来,一声一声地叫;黄莺给燕子和蝴蝶优美的舞姿一边打着节拍,一边放开喉咙唱着动人的歌声。
牛因被农机抢走工作失业,失落寂寥,心事重重,对生活也似乎懒得咀嚼回味。蚯蚓在青蛙的催叫声中醒来,为农人们勤奋地翻耕土地。
进入立夏,万物呈现一派繁茂景象,我的心里也泛起茁茂的诗情。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我吟着古人的诗句,换上短袖,和年轻人一起开始夏天的生活。
夏雨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因为春雨关乎春播,春天播种时节没有春雨滋润土地,以保证种子发芽的墒情,种子就不能正常发芽,自然就会影响一年的收成。
在粮食从播种到收割生长的几个月时间里,每个月一两场适时适量的雨水是必不可少的,粮食出苗、长叶、拔节、抽穗、成熟,都离不开雨水的浇灌沐浴。
如果说,春雨真的贵如油的话,那么,夏雨贵似金一点也不为过。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普照,万物生长也靠雨水的泽润。
万物生长如同人的旅行,行程中一定要饮水解渴。夏雨不仅给万物解渴,也给万物洗澡解除疲劳。
夏雨的脾性没有春雨那么平和温顺,有时和蔼,有时暴烈,很难判断把握。每当夏雨来临,人们总是喜忧参半,常常还会提心吊胆。
常记起雷阵雨将长势很喜人的粮食洗劫得连粮食根不见一根的情景,也记起大暴雨将干活的人冲走,几天后在几十里外的水库中打捞出来,家人痛得撕心裂肺的情景,还记起鸡蛋大的冰雹将树叶树皮打剥得光光的情景,当然更记起夏天一个多月未下一滴雨整个田地粮食成了干叶而籽粒未收的情景。因此,对夏雨是充满又爱又怕的复杂感情。
进入夏天快半个月了,南方闹雨涝,北方却不见夏雨的影子,北方靠天吃饭的农村却干得粮食种不到地里,热盼着哪怕是恶风暴雨下一场,让地也喝点水润润渴干了的肺叶。
夏雨比春雨有热度,也有热情。祈望夏天能天遂人愿,夏雨能适时适度地泽润万物,让百姓、让国家都获得粮食丰收的好年景,让光阴更加殷实,让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母亲的针线筐
母亲离我们远去已经整整二十七年了。
母亲在去世前,好像有好多年不使用针线筐了,我也好像好多年没看见过母亲的的针线筐了。
母亲的针线筐何处寻?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力,母亲的针线筐是个很精致的竹篮,竹篮用毛线粗细的竹篾编成,桃木提梁已磨得光滑,母亲常把它挂在后墙上的一根木橛上。
不知什么原因,母亲的针线筐换成了一个小脸盆大小的椭圆形笸篮,笸篮里常放着剪刀、锥子、顶针、拧车、纳鞋底的细麻绳、绞成的鞋帮、正在纳的鞋底以及针头线脑等。母亲不是将针线筐锁在箱子里,就是放在箱盖上。每当遇到下雨不能出工的时候,晚上饭后大家睡觉之后,母亲就将针线筐取来放在腿上,或者一针一线缭补衣服,或者吱吱扭扭拧麻绳,或者一锥子一锥子纳鞋底、一针一针做鞋帮……
已记不起母亲什么时候不再使用针线筐了,对母亲针线筐的记忆似乎一直停留在未成年之前。
或许因为结婚后不再让母亲做鞋缝补衣服,或许是长大成人忙于自己的事而不再关注母亲的针线筐,母亲的针线筐不知不觉远离了我的视线。
如今,母亲远去了,母亲的针线筐也早已无影无踪,但母亲的针线筐,母亲使用针线筐的情景,还清晰地保存在我的记忆仓库里,大概一直会留存到我归天见母亲的那一刻。
母亲的针线筐何处寻?母亲的针线筐珍存在我的灵魂深处……
尤屹峰,宁夏西吉人,退休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宁夏作家协会、宁夏诗词学会、宁夏楹联学会会员。创作并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千余篇首。出版教学论著《诗意语文教学观》、散文诗集《飞泻的诗雨》、古体诗集《古韵新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