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后的故乡
作者:张玉红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地球的环境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那些曾经熟悉的城市与乡村,如今在科技的洪流中被重新雕琢与塑造。我的故乡——两河镇,一个曾经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小城镇,也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悄然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毁灭的序章
1998 年的夏天,是我一生中都无法忘怀的时刻。
那年,我四岁,一场大暴雨,如同一头肆虐的怪兽,无情地吞没了我的家园。天空像是被打破的墨汁瓶,连日乌云密布,雨水倾盆而下,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河水平河两岸,山洪暴发,汹涌的洪水冲垮了我家那座土墙房子,也冲垮了祖上三代人遮风避雨的栖身之地。
青龙岭下,我家的土墙房子,是祖辈三代人多年共同生活过的住所。最初,它是曾祖父从别人手里佃租来的,到了祖父这一辈,土地改革后,它便分给了我的祖父。那是一座简陋的茅草房,屋顶漏雨,土墙低矮,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爷爷奶奶那时候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朝不保夕,但他们始终省吃俭用,努力维持着这个家。他们养育了四个孩子:爸爸是老大,还有大姑、三爸和幺爸。因为家中生活实在困难,三爸被送到了河北邯郸李家去生活。而爷爷奶奶也常常遭受到生产队里和邻居们的欺负,哪怕是因一点点小事,受欺负也是家常便饭。原来院子里住了五户人家,后来一家一家都搬走了,只剩下我们一家。但爷爷奶奶却勒紧裤腰带,硬是用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买下了他们留下的土墙房胚子。虽然日子依旧艰难,但爷爷奶奶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爷爷奶奶抓紧大集体生产劳动收工回家的间歇和休工时间。自己挖泥,背泥,调泥,做瓦,翻晒,架堆,砍柴,烧窑。经过千辛万苦,他们才将漏雨的茅草顶换成了小青瓦顶。十五年间,他们努力了三次,终于把房子的茅草顶彻底换成小青瓦顶。每次换顶,都把土墙加高一些,那是对生活的一次次抗争,也是爷爷奶奶对家的坚守和对未来的希望。
那座小青瓦房虽然简陋,但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辛劳。每当雨季来临,小青瓦顶不再是漏雨的源头,而是守护我们温暖的港湾。爷爷奶奶常常坐在门口,望着加高又盖上小青瓦的房子,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奶奶常说:“这是给孩子们最好的念想。”
然而,那场持续的大雨却无情地将这一切都冲走了。雨水不断地敲打着屋顶,土墙在雨水的浸泡下变得松软。爸爸和奶奶在房间里来回走动,试图用塑料布和木板挡住不断渗进来的雨水。我躲在爸爸的怀里,紧紧抓着他的衣服,害怕得哭了起来。
“爸爸,房子会不会塌?”我怯生生地问。
爸爸没有回答,只是紧紧地抱着我,眼神中透出一丝无奈。奶奶坐在角落里,默默地抹着眼泪,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老天爷,求求你,别再下雨了……”
雨水越下越大,屋子里的积水越来越深。爸爸和奶奶试图用盆子把水舀出去,但无济于事。突然,一声巨响,房子的屋顶在雨水的重压下塌了下来。爸爸一把抱起我,冲出了摇摇欲坠的房子。奶奶紧随其后,手里紧紧抓着那只老母鸡——那是我们家里最后一点值钱的东西。
我们站在废墟前,看着那座曾经温暖的家在雨水的冲刷下化为乌有。爸爸的脸上满是泪水,奶奶则瘫坐在地上,泣不成声。
“妈,我们该怎么办?”爸爸的声音带着哽咽。
奶奶抬起头,眼神坚定地说:“孩子,只要人在,就有希望。”
洪水退去后,只剩下一片废墟。一年前,妈妈因神经性的腹泻,实在是治不了了,就带病离开了家乡,去南方的松脂厂找工作。爸爸带着我离开了故乡,去镇上租房住供我读书。故乡在我心中渐渐模糊,但那段记忆却永远刻在了我的心底。每当我闭上眼睛,仿佛还能看到那座被洪水冲垮的小青瓦房,听到雨滴敲打屋顶的声音。
多年后,当我再次回到故乡时,这里已经面目全非。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曾经清澈的河流变得浑浊,天空也常常被雾霾笼罩。曾经爷爷奶奶那辈的人,几乎都是得癌症病走了。我还记得在我三岁时,爷爷就得癌症离开了我们。爷爷出殡那天,电闪雷鸣,倾盆暴雨下个不停。安葬好爷爷后,我每天到爷爷坟头去看很多次,跟不回答我的爷爷说话。我问妈妈爷爷在那儿睡觉,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告诉我爷爷不回来了,在另一个世界保佑我们,你要好好听话,好好长大。年轻人纷纷离开,只剩下六零后的几人和屈指可数的孩子,在守着这片逐渐失去活力的土地。我站在故乡的废墟上,看着残垣断壁和被遗弃的房屋,心中满是无奈与悲哀。想起奶奶一直有个心愿,希望去城市里面生活几天。
二、科技的曙光
为了寻找生计,我在石油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新疆南疆塔里木河库尔勒采油三队,成为一名石油工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肆虐,条件艰苦,但我知道,这份工作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更是为了给国家寻找宝贵的能源。
每天,我都要在烈日和风沙中工作十几个小时,操作着复杂的采油设备,监测着油井的压力和流量。虽然工作辛苦,但看到那一桶桶石油从地下抽出,我感到无比自豪。这些石油是国家发展的血液,而我,也在为这份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青春。
在新疆的那些年,我学会了坚韧和耐心。沙漠的广袤让我明白,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找到希望。我在石油综合治理办公室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常常在夜晚仰望星空,思念远方的故乡。我告诉妈妈,我还是希望回到有山有水的地方。还记得我临走时妈妈问我新疆远吗?我告诉妈妈:“新疆不远,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你就看见我了。”虽然身在异乡,但每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总想到那是妈妈的眼睛。我的心始终牵挂着那片被洪水冲过的土地。
然而,就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收到了故乡的来信。信中说,故乡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城镇重塑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古老的建筑被修复并融入了现代元素,传统与未来在这里交织。小镇的中心广场,安装了一座巨大的全息投影装置,它能够重现小镇的历史场景,从古老的集市到现代的科技展览。人们可以通过触摸屏幕,穿梭于不同的时空,感受故乡的变迁。
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我知道,故乡正在迎来新的希望。我决定回到故乡,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时空的堆叠
随着“城镇重塑计划”的推进,故乡开始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古老的建筑被修复并融入了现代元素,传统与未来在这里交织。在小镇的中心广场,一座巨大的全息投影装置被安装起来,它能够重现小镇的历史场景,从古老的集市到现代的科技展览。人们可以通过触摸屏幕,穿梭于不同的时空,感受故乡的变迁。
因为建设故乡的需要,我听从召唤回到了盐亭嫘祖故里。看到故乡在科技的助力下逐渐复苏,我决定留下来,为故乡的建设添砖加瓦。我通过努力考取了新闻专业的学位,并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那些年,我用铁笔铁镜头记录着故乡的变化,传播着科技带来的新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经人介绍认识了他——一位清正廉明的检察官。他是本省人,听说这里有嫘祖文化,也为了建设故乡来到了这里。我们共同为故乡的未来努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久后,我们结婚了,并在故里安了家。我们的儿子在故里出生,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新的希望。我挑起了家里的顶梁柱,努力工作,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同时,通过我的勤奋努力,我考取了公职,积极参与故乡的建设,从智能交通系统的维护到社区环境的改善,我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故乡的变化让我感到无比欣慰,我知道,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广泛应用,让小镇的能源自给自足。城镇与乡村的居民们基本上都装上了天然气,自来水。智能农业系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吸引了年轻人回流。他们带回了新的思想和技能,与老一辈的智慧相结合,让小镇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我站在故乡的田野上,看着那些高科技的温室和自动化农场,心中充满了希望。这里不再是那个即将被遗忘的小镇,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未来社区。科技的力量不仅重塑了故乡的环境,更重塑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而让我感到最为欣慰的是,当年被洪水冲毁的房屋,已经被幺爸重建成了漂亮的别墅。那座曾经满是回忆的废墟,如今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家园。幺爸的别墅采用了最新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成为故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五、家人的回归
我的父母也在离老家不远的村上买了房子,重新回到了这片土地。更令人振奋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三爸的消息,三爸说下年会抽时间回来看看。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雨,但如今的生活充满了温暖和希望。每当我回到幺爸的别墅,看到那宽敞明亮的客厅和现代化的设施,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这里不仅是我童年的记忆所在,更是我们一家人新的起点。父母在新家附近找到了工作,生活也逐渐稳定下来。我们一家人经常在周末聚在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感受着故乡带来的新变化。
六、永恒的怀念
尽管故乡已经焕然一新,但我依然怀念过去那些简单而纯粹的日子。科技带来了便利和效率,但也让我们失去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然而,我知道,故乡的重塑是为了更好的未来。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小镇的中心广场,全息投影装置每天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和居民。他们通过触摸屏幕,穿梭于不同的时空,感受故乡的变迁。我常常带着孩子站在装置前,看着那些重现的历史场景,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孩子好奇地听着,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有一天,孩子问我:“妈妈,过去的生活是不是很苦?”
我蹲下来,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微笑着说:“是的,过去的生活很苦,但也很温暖。因为有爱,有希望,我们才能走到今天。”孩子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我知道,他明白了。
七、新的希望
随着故乡的不断发展,我也迎来了新的生活阶段。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和丈夫决定响应国家的号召,生下第二个孩子。我们的家庭又增添了一份新的希望和喜悦。虽然生活依然忙碌,但看着孩子们在故乡的土地上快乐成长,我感到无比幸福。我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在故乡的新医院,那里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孩子的到来让我们的家更加热闹,也让故乡充满了新的活力。我们一家人经常在周末一起去田野散步,去广场玩耍,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也感受着故乡的温暖。
八、未来的展望
如今,故乡已经完全变了模样。古老的街道被重新修缮,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智能交通系统让出行更加便捷,清洁能源的使用让空气更加清新。故乡不仅保留了过去的记忆,更拥有了未来的希望。
我常常站在故乡的田野上,望着远方的青山绿水,想起了奶奶在世时说的心愿,希望能去城市里生活几天。而在2004年奶奶去世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她分给我们种的承包地只有5分地,而80年代土地责任制承包下户承包土地账本上却写的是1亩1。爸爸妈妈从90年代初起要交三个半人的公粮、义务粮,交每个人300多斤公粮,每个人300多元统购税农业税。因为爸爸妈妈生我是独生子女,还要多交半个人的任务......心中充满了感慨。
故乡已经不再是那个破败的小城镇,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社区。科技的力量让我们重新找回了失去的一切,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知道,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故乡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而我们,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张玉红,网名声乐青青、声乐晴晴,四川省华夏母亲之都嫘祖故里盐亭人。盐亭作协会员、盐亭文同诗社会员、绵阳市诗词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曾获盐亭最美抗疫巾帼英雄称号。与西藏林芝军分区上校团长张春联合创作《我们是英雄的核研队伍》原创歌曲,获入书《世界作家文集》金杯奖,现为《世界作家文集》文学顾问。作品发布于腾讯、百度、头条等主流媒体,搜索"盐亭张玉红"可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