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长征薪火,守护钢铁长龙
文/张传举 指导五老/熊家林
捧读关工委下发的《红军长征史》,红军将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在恶劣环境中徒步前行,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锋的画面,始终印记在我的脑海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辟论断,深深启迪着我的钢轨人生。自从2021年7月,怀揣大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铁路设计专业”本科文凭踏入涪陵工务段那天起,我就深知线路工的苦与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黔江是我家,我要扎根渝怀为家乡线路养护出点力,弘扬长征精神,守住这条穿越武陵山区的钢铁长龙。
以 “吃苦耐劳” 之劲,扛住线路养护 “苦与累”
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啃树皮、吃草根,在雪山草地里忍饥挨饿,却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而线路工的日常工作,也同样要有 “吃苦耐劳” 的劲头,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吹雨打,我都像涪工老前辈那样,发扬“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同师傅们一道,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去年盛夏,管内持续高温,钢轨表面温度最高达到 65℃,脚踩在枕木上都能感受到灼人的热气。按照计划,我们班组要对30米线路全面捣固,消除轨道高低偏差。
每天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背着20多斤重的工具包出发。到达作业点后,大家迅速分工:有的用道镐松动道床石砟,有的用撬棍调整轨距,有的用捣固机夯实道床。阳光越升越高,汗水顺着安全帽的带子往下淌,浸湿了工作服,紧紧贴在身上,一拧就能挤出汗水。午休时,坐在树荫下啃着早已凉透的盒饭,喝着冰镇汽水,却依然觉得口干舌燥。有个小伙子忍不住抱怨:“这天气也太热了,真想歇会儿。”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远处延伸的钢轨说:“你想想长征路上的红军,红军将士不知比这苦多少倍都能坚持,咱们守护的是钢轨巨龙,旅客的安全呀,这点苦算什么?”
那天下午,我们在整治一处道岔病害时,需要趴在滚烫的钢轨上看道。手掌被烫得发红,膝盖也被钢轨硌得生疼,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经过连续3个小时的奋战,我们终于完成了30米线路的捣固任务,轨道高低偏差全部控制在1毫米以内。当看到列车平稳地驶过我们养护的线路时,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正是 “吃苦耐劳” 的长征精神,让我们扛住了工作中的苦与累,守住了线路的平顺与安全。
以 “坚韧不拔” 之志,攻克钢轨病害 “硬难关”
长征中,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保持着 “坚韧不拔” 的意志,一次次突破困境。在线路养护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难以整治的钢轨病害,只有拿出 “啃硬骨头” 的决心,才能攻克难关。去年冬天,管段内一段山区铁路出现了严重的钢轨伤损问题。这段线路地处弯道,列车经过时对钢轨的冲击力较大,加上冬季低温,钢轨出现了长度约5厘米的裂纹,若不及时更换,极有可能引发断轨事故。
更换钢轨需要在 “天窗点” 内完成,也就是列车停运的3个小时里。为了确保施工顺利,我们提前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准备了新钢轨、螺栓、扳手等工具。施工当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赶到作业点。寒风呼啸,气温低至0℃,手握冰凉的金属器具,大家只好戴上两层手套,却依然觉得冻得发麻。
施工开始后,我们首先用锯轨机切割伤损的钢轨。由于低温影响,锯轨机的刀片运转得格外缓慢,我们只能轮流操作,加快进度。切割完成后,需要用撬棍将旧钢轨抬出,再把新钢轨安装到位。新钢轨重达800多斤,需要6个人齐心协力才能抬起。大家喊着号子,使出全身力气,一步步将新钢轨推到指定位置。安装螺栓时,由于手指冻得僵硬,拧螺栓的速度比平时慢了很多,有个工友的手套被螺栓勾破,手指瞬间冻得发紫,却只是简单裹了块胶布,继续干活。
就在我们即将完成施工时,突然发现新钢轨与旧钢轨的接头处有细微的缝隙,不符合安全标准。此时距离 “天窗点” 结束只剩下20分钟,大家都急得满头大汗。我冷静下来,想起长征中红军战士面对困境从不放弃的精神,立刻组织大家调整方案:有的用撬棍微调钢轨位置,有的用垫片填补缝隙,有的用扭矩扳手紧固螺栓。经过15分钟的紧急处置,接头缝隙终于达到了安全标准。当我们撤离作业点,第一列列车准时通过时,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次经历让我明白,面对工作中的 “硬难关”,只要有 “坚韧不拔” 的长征精神,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
抢抓“机遇”,在“人生”起跑线上奋勇争先
长征途中,因党内“左”倾教条主义指挥上的错误,红军8.6万兵力与30万国民党追兵硬扛,突破封锁线时,兵力锐减至3万余人的重大失误。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指挥权,抓住机遇,及时调整军事路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与30万国民党追兵周旋,最终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人生的路,同样如此,每一次机遇,都需要有“敢于吃苦,主动出击”的勇气,才能抓住机遇。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上“入路第一课”,讲到一批批涪工青工在同一起跑线上抓住机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线路工到线路班长、工长、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到车间科室“领头羊”的“成铁好青年”数不胜数,我主拜熊主任为师,添加微信,虚心向熊主任学习写作知识,在干好本工作的同时,经常练笔,创作发表10多篇读书心得体会、车间生产图文信息,抓住每一次参加集团公司团委、工务部、铁道团委、《人铁道》新媒体中心挂职锻的机会,勤奋学习,在《人民铁道》新媒体中心挂职锻炼撰写的长篇通讯「人物纪实」《坚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铁道“卫士”》被评为优秀作品,2024年3月出版的第一期《成铁科技》杂志“研究与思考”栏目首页发表了我撰写的4000字论文《VR技术在工务安全培训中的应用与研究》等作品,先后从黔江线路车间黔江巡养工区见习生到线路工,组织给了机遇,参加以考代评取得助理工程师资质,聘任为线路维修车间维修三工区班长、线路技术科质量管控工区班长、段安全保卫科助理工程师。
在守护钢铁长龙的路上,我将继续传承长征精神,以 “吃苦耐劳” 的劲头面对日常养护,以 “坚韧不拔” 的意志攻克病害难关,以 “团结协作” 的力量应对应急抢修,用自己的双手守护好每一寸钢轨,让长征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为铁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