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颁奖典礼文学采风 部分作家合影)
2025年8月20-23日,由中国文学网,中华作家网,环球文学网等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颁奖典礼文学采风系列活动在北戴河、山海关、老龙头景区成功举办。
沧海雄关:三关映照下的山河史诗
江苏 李全文
八月下旬,因“李白杯”文学大赛”采风活动,我再一次里来到山海关老龙头,此时的渤海湾,咸涩的海风裹挟着历史的潮声扑上面颊。我站在老龙头澄海楼的上,看着“天开海岳”石碑,脚下花岗岩条石层叠延伸浸在浪涛中,宛如巨龙垂首入海。这是万里长城唯一一段探入大海的筋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督建关城,以千斤条石垒砌入海,铸就城墙筋骨。浪击礁石的轰鸣中,恍惚听见六百年前工匠的号子,随潮汐涨落起伏。那一刻,农耕王朝把“界”画进蔚蓝。
前往山海关,看着“天下第一关”巨匾,颜体楷书的苍劲笔锋睥睨天下。抚摸斑驳墙砖,瞻仰军士雕像,登楼远眺,燕山龙脊与渤海烟波在此相撞。此关一开,辽东铁骑可直捣京都;此关一闭,中原王气便缩回长城内宫墙。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打开城门,放满洲铁骑南下,也放进了大明王朝的覆亡——山海关再次证明,它不仅是盾,也是门。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去年前往的另外两座长城关隘。初春的北京居庸关,沿着燕山蜿蜒起伏,宛如巨龙脊背上的嶙峋骨节。深秋的甘肃嘉峪关,那黄土夯筑的孤城,像一尊悲壮的戍卒,守着河西走廊最后的倔强。万里长城的三座雄关,恰似山河的三重隐喻:山海关是农耕文明抵守海陆的盾甲,居庸关是王畿最后的防线,嘉峪关是文明在荒芜沙漠中的坚守悲壮。
墙根下,垂柳在风中摇曳,一片卷曲落叶飘坠在我肩头,像枚沉默的问号。渤海边,海浪拍打石墙,千年不变轰鸣里,仿佛在追问:闯王马踏居庸关后,这条入海的巨龙,能否在潮声里撑住倾斜的朝堂?
而如今,高铁穿透居庸关下岩层,光伏发电面板铺张在嘉峪关外,货轮汽笛回荡于老龙头——长城不再是“拒外”的围墙,而成了“通世”的桥梁。
离关时回望,夏末的太阳将一抹炽热倾洒在龙脊,仿佛为它举办一场迟到的凯旋。三种长城在历史时空下对话:居庸关的智慧,云台上多体文字镌刻经文诉说包容;嘉峪关的坚韧,祁连雪山下“击石燕鸣”,吟唱着戍卒的苍凉;山海关的气度,老龙头劈波斩浪的雄姿,恰似民族向深蓝的启航。
从烽火狼烟到孟姜女的眼泪,从北斗卫星到渤海湾大桥的蓝图,我对长城有了多重解读:墙垣是盾,也是舟;关隘是锁,也是钥;烽火是警,也是灯。
这条横亘华夏大地的巨龙,从来不是闭合的城垣,而是开合的史诗。合则为盾,护山河无恙;开便作舟,载丝路繁昌。
作者简介:
李全文,男,1967年8月生,南京江宁人,南京市江宁区作家协会会员。前期以撰写科研论文为主,近期写作散文等,散文《江洲夜纪》刊登在《中国绿色时报》2025.3.5“生态文学”版;散文《山与海的约定》获得“第二届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散文《信念如炬:新济洲的生态复兴之路》刊登在2025年4月25日《学习强国》上,5月8号省平台又转登;散文《月季花开家国情》刊登在2025年5月23日《学习强国》中宣部全国平台上,并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同时发布;2025年5月因散文《清明与月季书》参加“鲁迅杯”文学照耀中国华语文学大赛后,受邀参加海南卫视、出彩中国组委员“荣耀绽放”电视有声朗读节目;多篇文章被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微信公众号、生态演讲比赛选用。在“美篇”上发表多篇精品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