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修云:云南大理,苍山与洱海浪漫共舞
这是一篇迟到的旅游日记——我是7月初去的云南大理,一转眼就到了8月下旬,直到今天才补写去大理的旅游日记,理由只有一个:这些日子实在太忙,使得我无暇写这种不涉及他人的个人所见所闻所感。因大理留给我的印象很深,乃至一停下来眼前就浮现出苍山和洱海的倩影——苍山和洱海紧密相依,一山一水,和谐共舞,相互映衬,向游人展现着诗意的浪漫,构成了大理独特的自然风光。
苍山和洱海,如果二者不在一地,那就无论是苍山和洱海,都只是“独舞”,而不是“双舞”。“独舞”虽然精彩,但总不如“双舞”多彩,“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出自刘禹锡《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中的诗句,用鹤舞中庭,池上月明,描绘出一幅别具风情的图画。的确,山与水,一静一动;山是阳,水是阴;山是刚,谁是柔;山站立,水平躺;山高傲,水谦逊;山向往天空,水依偎大地;山呼唤飞鸟,水容纳游鱼。山与水的融合,才是最美的景色。可以设想,若苍山和洱海分离各“据”一方,二者都少了一半“彩”,多少会给人带来遗憾,就像一对珠联璧合的恩爱夫妻若分居两地,少“珠”缺“璧”,自然就没有二者结合的完美。难怪人们早已习惯于将苍山和洱海看做是一对不能分离的“夫妻景”了,也难怪一些文人墨客总习惯于将苍山和洱海放在一起来吟咏,如明代屠隆在《怀冯开之》写道:“点苍别后无消息,魂梦还游洱海西。”清代熊湄在《寄远》中更明确:“浮云目断苍山外,落月魂消洱海边。”而流传最广的是将大理四景“绑”在一起的“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民谣。
苍山和洱海,都有着仙境般的美感。
苍山,这座横亘于云南大理的雄伟山脉,海拔高度在3074米至4122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100米至2500之间,主峰马龙峰高达4122米。地处亚热带气候区的大理苍山有个奇景:山顶终年积雪不化,宛如银龙盘旋,“苍山雪”为大理四景之一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的苍山之“苍”,指的是山的颜色,即深沉而又优雅的青黑色调,与“山”组合后,指的是青色山,给人以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视觉效果。大理苍山因覆盖茂密植被,使得山体呈现出青翠色调,也许这“苍山”之名由此而来。换句话说,大理苍山,由抽象层面的泛指变为具体化的实指,由文学创作中被用作自然意象载体变为可见可感可触的实体。以点苍山之名闻名于世的大理苍山,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遐想与赞誉、苍山者,不仅为大理之屏障,亦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之宝库。
我住的民宿,房间里的窗户正对着苍山。因正值夏季,苍山19峰的半山腰被云雾环绕,形成“玉带云”景观,云带横束于苍翠山腰,如水墨画卷般壮丽。打开窗户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苍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座被称为“点苍山”的雄伟山脉,仿佛是洱海边的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这片人间仙境。
洱海并非海,而是一个遐迩闻名的内湖。站在洱海岸边,我把我的第一感觉告诉了陪同我的朋友:“奇怪啊,洱海怎么给我一种漂浮感?”朋友笑着说,很多游客都有这种感觉。原来。白族文化中“洱海”是神圣的存在,当地传说认为湖底沉淀着南诏古城的遗韵,这种历史厚重感与现实中的宁静形成强烈反差,加上游客都知道洱海“长”在云贵高原上,故游客在此常产生超脱现实的漂浮感和充满诗意的美妙意境。
洱海洱海南北长41.5公里,东西宽3-9公里,我欣赏到的只是洱海一角。洱海蜿蜒曲折,在磻溪村一段形成了一个好看的S弯廊道,非常适合拍照,难怪许多游客在这里打卡。
有着清澈水域的洱海显得宁静与包容,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风情,像一位不断变化形象的“百变天后”,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多样风情风貌。洱海的蓝天白云、湖光山色、花香鸟语,无不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与珍贵。苍山洱海相映成趣:湖面随光线变化呈现孔雀蓝、靛青等不同色调,日出日落时波光粼粼如碎金,夜晚则变为深邃蓝宝石色。
大理的浪漫,不仅存在于天地之间,更流淌在街巷之中。记得在古城的一个傍晚,我避开摩肩接踵的主街,拐进一条清静的小巷。一位白族老奶奶坐在门前,正在刺绣身上的白族服饰。我蹲下身夸她手艺好,她抬起头,笑容比身后的夕阳还要温暖,用带着口音的汉语慢慢地说:“慢慢绣,日子长着呢。” 这句简单的话,仿佛就是大理的生活真谛——不争不抢,从容而浪漫。
饶有兴味的是,大理的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均呈现“成双成对”的特性,也就是有着像苍山与洱海、大理古城与太和城这种“兄弟景”“夫妻景”的特征。人们常说“好事成双”,感觉大理的景点也是“好景成双”。
且看:
云南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主要地方政权:南诏国和大理国,也就留下了两个王国都城的遗址,分别为太和城和大理古城。两城相距六七公里,约15分钟的车程。太和城是南诏时期的都城遗址,而大理古城是明代新建的行政中心,两者均承载着大理深厚的历史文化。太和城是南诏国的第一个都城,该城遗址地处苍山佛顶峰与洱海 之间的缓坡地带,西起佛顶峰,南至洱滨村,北至洱海岸边,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现存遗址保留了卫城、上城、下城三部分断壁残垣和南诏德化碑等重要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国则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由段思平于公元937年建立。古城占地3平方公里,呈“九街十八巷”的棋盘式格局,1982年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今日的大理古城,只要不是雨天,从早到晚都是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尤其晚饭后到零点之间的时段,其游人之多之密,恐怕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不过,作为“兄弟景”的太和城,却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了,如果你觉得大理的洱海和南诏风情岛人太多,那么太和城遗址绝对是一个避开人潮的好去处。
行走在太和城的断壁残垣间,与大理古城的喧嚣仅一刻钟车程,却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南诏德化碑上模糊的字迹,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王朝的雄心与悲欢。这种历史的分量感,是再热闹的商业街也无法冲淡的。它提醒着每一个游人,大理的底色不仅是风花雪月的柔美,更有金戈铁马的雄浑。这种刚与柔的并存,恰如苍山与洱海,构成了大理完整的文化人格。
苍山脚下,有着闻名于世的大理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矗立于大理古城西北1.5公里处,背靠苍山应乐峰,东临洱海碧波,由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座小塔构成“三足鼎立”之势。虽然是三塔,但护卫主塔的是南北两座小塔,主塔是三塔中的长者,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挺拔俊秀,气势磅礴,仿佛无时无刻都在向世人诉说着南诏古国的辉煌与荣耀。南北两座小塔,如忠诚的卫士伴随主塔左右,与主塔共同构成一幅和谐壮美的画面。两座小塔虽然不如主塔高耸雄伟,但没有两个护卫主塔的“卫士”,崇圣寺三塔就会变成孤零零的“崇圣寺塔”,带给人们的美感就会大打折扣。
上关、下关、苍山、洱海,被誉为大理四景。上关又名龙首关:位于大理市以北,西靠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由于上关的地势较高,处于洱海进水口,因此得名上关。下关又名龙尾关:与上关相对,位于洱海出水口,地势较低,因此得名下关。为何上关和下关又称龙首关和龙尾关呢?原来,在地方史志和民间传说中,洱海的前世是一条龙,既然是龙,就有龙首和龙尾,地势高的入水口即为龙首,地势低的出水口即为龙尾。“上关花 ”与“ 下关风 ”分别指代两种自然景观。因大理市 北部 上关 地区历史上以茶花种植著称,明代已形成“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边天”的壮丽景观。下关因地处苍山与哀牢山 之间的峡谷出口,冬春西风与夏秋印度洋季风交汇,形成终年不息的强风,其气流因地形回旋产生“风揭人帽落于前”的独特现象,且由于峡谷两岸树木覆盖山体,故下关风的风质洁净无沙尘。
一个多月后再来回味大理之行,大理的细节非但没有模糊,反而在记忆的沉淀中愈发清晰。或许,真正的风景不仅在于当时亲眼所见,更在于离开后,它能否在你的心中持续地“浪漫共舞”。大理,无疑做到了。
湖南博主 罗修云
1391377873@qq.com
图片传不动,咋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