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作家宋安娜
作者: 许映明
宋安娜第五部犹太人题材著作《小骨朵》,于2025年春末由浙江少年儿童岀版社岀版。本书,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之作。宋女士2007年岀版《神圣的渡口--犹太人在天津》(天津人民岀版社)丶2014年岀版《十城记》(作家岀版社)丶2018年岀版《泥土里的想念》(天津: 新蕾岀版社)丶2022年岀版《会说话的蜥蜴》(天津: 新蕾岀版社)。上述宋女士先后岀版五本犹太人相关题材的系列著作,奠定了她在天津研究犹太人的先锋作家,填补天津对犹太人研究一项空白,为天津文学,犹太史学文化等方面作岀了重要贡献。宋女士用20多年时间发崛,深入研究犹太人在天津百年居住的生活史实,翔实的史料,记载了自1860天津被迫开埠,欧洲各国商人大量涌入,其中便不乏犹太人。20世纪初,沙俄迫害犹太人,成批东欧犹太人离开家乡到中国谋求生路。宋女士作为一位多产的中国作家,文化学者,知识面宽广,她优美的文笔,且善于深刻思考,其流畅的文字,都反映在其著作中,深受各界及读者的好评,赞美。宋女士研究犹太人落难进入天津百年的史实,之所以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用她自己的话说:先采访之后,接着出版纪实历史,然后撰写长篇小说,儿童小说。此她对自己说,不易啊!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下面笔者选择宋女士三本著作,谈谈一些粗浅,不成熟的解读如下:
(一) 《神圣的渡口--犹太人在天津》
宋女士于2002年开始,用六年时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不懈追索,寻找犹太人在天津历史的足迹,故第一部描述天津犹太人的专著《神圣的渡口--犹太人在天津》终于在2007年问世。本书,是第一部宏观展示犹太人在天津一百年历史画卷的纪实文学作品--以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笔,展示了上世纪初至50年代犹太人在中国乃至天津生存发展的广阔画卷。尤其难得的是,本书还通过寻找至今生活在世界各地,曾经在天津居住的犹太人,对他们进行采访,以鲜活的口述实录弥补了许多历史空白。本书以历史研究与文学观照的双重力量,深入探讨天津犹太人现象,揭示天津这座城市宽大为怀,容纳落难而四处流浪犹太人的一段史实。同时,珍贵的历史老照片也是本书一大特点。本书16开规格18万字共281页,插入黑白,彩色相片共156张,由此可见,本书可以说是真正的图文并茂了。在本书开篇“永不消散的炊烟” ,宋女士一段自问,引起笔者的注意:
“天津,这座当时中国最先进发达的城市成为了犹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一片重要土壤。究竟是什么使天津庇护了这些犹太人,使他们逃脱了希特勒灭绝人性的屠杀?犹太人在天津究竟怎样生活?这座城市曾经给了他们什么、他们又给了这座城市什么呢?对于犹太人炊烟的奇异感觉久久地在我的脑际缭绕,无数个问号也挥之不去。于是,我开始寻找。”
宋安娜作为一位作家,记者,其触角是敏锐的,极具洞察力,所以,对于一个人们未曾开恳的处女地--研究天津犹太人的“炊烟”作为她的开恳,耕作领地,此不得不佩服其眼光独到。因独特的“炊烟”题材,象征家的温暖丶象征生命与自然丶象征犹太人承载对家乡的思念,眷恋。故宋女士在天津公安局丶档案馆丶并不顾长途跋涉,日本丶美国留下她的足迹。然当笔者读本书第四章--“天冿犹太人在二战中” ,披露一段信息,让世人见证中国人的慈悲,善良之心。下面引录这段文字,间接为读者了解那段相关史实:
德国犹太人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要生存,只能离开德国;与此同时,纳粹修建了一个又一个犹太人集中营,它们正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犹太人的生命,这让犹太人逃亡的渴望更加急迫了。战后,据不完全统计,在欧洲共有六百万犹太人被杀害,其中四百万人死于纳粹的集中营。我看到逃亡,逃亡,随着纳粹铁蹄践踏欧洲更广阔的腹地,犹太人逃亡的人数越来越庞大。但是……英国政府自1937年秋后便严格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美国对犹太难民关闭了大门;日本驻立陶宛科夫诺领事馆的杉原千亩在十九天里签发了六千份签证,但日本政府对犹太难民的宽容政策是有前提的,难民只能在日本滞留二十一天,二十一天以后必须离境;只有中国打开了大门。中国对犹太难民说:“欢迎!”犹太难民避难中国,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由海上,乘船历经风浪颠簸在上海登陆;另一条是走陆路,穿越西伯利亚,经“满洲国”入关,进入天津。于是,便发生了“关于避难犹太人赴支那事件”,我也便看到了日本外务省记录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档案。正是这页档案,为我掀开了天津犹太难民这一庞大群体的冰山一角。
本书第五章--“动荡年代里的温情” 八篇激动人心的文章中,其中“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 与“在那神圣的渡口上” 这两篇文章給笔者留下深深的印记。前者介绍犹太籍世界著名新闻记者兼作家--伊斯雷尔. 爱泼斯坦,他作为一位国际主义者走到爱国主义者,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作岀了特殊的贡献,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59年至 1978年先后三次参加《毛选》英文版定稿工作,还参加了《邓选》英文版定稿工作,并历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9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和全国政协主要领导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爱泼斯坦八十寿辰和在华工作六十年的盛会。2003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爱泼斯坦寓所亲切看望他,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祝贺他在华工作七十年暨八十八寿辰。
后者由于2003年3月11日,《天津日报》发表了本杰明·卡布宁斯基(Benjamin Kabuliansky)的文章《天津:犹太人“神圣的渡口”》而与宋女士建立联系,彼此的信任,共同的爱好从而收获一分垮国的友谊。宋女士的著作《神圣的渡口--犹太人在天津》,取名正是来自本杰明的文章。然当笔者读本杰明此篇超过六千字的文章,被其深深打动。因本杰明的文章,深切,挚诚,对他在天津居住12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笔者摘录其一段文字分享: “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长时间以来犹太人的特征,我们希望这种伟大的友谊持续下去,历久弥新。中国从不制造各种种族歧视或宗教偏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给20世纪上半叶曾经居住在中国的犹太人以深厚的影响。而天津,真的成为了“神圣的渡口”,使从俄罗斯来的犹太人安全地渡过时间的洪流,迎来了他们崭新的命运;正如从德国或欧洲其他国家来的犹太人在中国的其他城市找到了安全的天堂一样。”而宋女士为此感叹道: “ 海角天涯,素未谋面,对天津共同的爱让我们亲近。与他在网络上交谈,就像与一位老天津,与一位邻居大爷围炉夜话,那些陈年往事,那些我们彼此都熟知并关爱的景物,在炉火边化作一团团缥缈无形的雾霭,围拢着我们,温暖着我们。” 由于篇幅所限,本书还有很多精彩的篇章,故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但所有文章,基本上都围绕犹太人感受天津人的温情种种,情谊长长。
(二) 《十城记》
2014年由作家岀版社岀版的小说 《十城记》,这是一部描绘犹太人在中国天津繁衍生息的百年生活画卷,是他们在二战的苦难中,共同奏响的爱情、亲情、友情的交响曲。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后便有犹太人居住和经商;二战期间,又有大批犹太难民来到天津躲避德国纳粹的屠杀。小说以百年近代天津史为广阔背景,以中、犹太、日三个家庭三代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展开了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十八小姐自嫁自身,犹太摄影师私摄圣容,日本间谍密谋“河豚计划”,外甥刺舅,慈母杀子,犹太姑娘为爱奋不顾身……百年间,天津人与犹太人携手共进,生存奋斗,弘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博大精深的人道主义情操。在旧中国,天津被列强瓜分,曾辟九国租界,一个城市被割裂为十城,故小说名曰《十城记》。
作家酝酿创作一部有深度的长篇小说,内容除了思想性丶艺术性丶故事性这三项重要因素外,其生活素材的积累,深入观察社会以及作家的综合知识,灵感,才是起到关键作用。然宋女士创作长篇小说《十城记》,其素材来自她的《神圣的渡口--犹太人在天津》一书,来自其多年探访天冿及国內外各阶层的犹太人士,掌握了丰富的相关材料。例如,《神圣的渡口--犹太人在天津》第四章,二战期间的“天津犹太人现象”,所披露的一份日本外多省秘密档案--战后二十余年,有人从东京神田的一家旧书店买回一批外务省旧卷宗。那是日本战败投降、美军占领时期于混乱中由外务省流入民间的秘密档案。这批档案后来落到驻在日本的美军军中犹太人拉比托卡耶手里。几年后,托卡耶将它编撰成书,在美国和欧洲同时出版,书名为《河豚计划》。“河豚计划”是二战中日本政府一套高度机密的政治谋略。日本在占领了我国东北,拼凑起“满洲国”傀儡政权,发动卢沟桥事变,进一步大举侵华的同时,曾制定过一套代号为“河豚”的秘密计划。这个计划拟在我国东北划定一大片被日军占领的土地,收容一百万从欧洲逃亡出来的犹太人,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亚洲的以色列”。故宋女士长篇小说《十城记》其中日本间谍密谋“河豚计划”,来自二战期间的史实。当然,小说是通过艺术巧妙的加工,再现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
宋女士这部四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十城记》,笔者在读《神圣的渡口--犹太人在天津》“后记”,便深知她的抱负丶深知她决意要撰写一部以犹太人在天津的故事,揭开天津犹太人在中国繁衍生息的百年生活画卷。宋女士下面两小段话,为读者了解其时她的心境与创作动因:
那段令我激动不已的历史,那群令我激动不已的人们,那些令我激动不已的全部情节和细节,我深知它们终将在我心里酝酿成熟,终将通过我的笔流淌出来。我的目的地是文学,是一部长篇小说,或者,不只一部。
以六年的奔波追索去打捞一艘历史沉船,以六年的不懈努力去为一部长篇小说作创作准备。为了它,耐得住寂寞枯坐档案馆;为了它,吃得下辛苦远赴日本和美国。今天回想起来,历历在目又恍若隔世。
读上述宋女士两小段感慨文字,我笔下跳岀了--情真丶意志丶毅力丶决心,八个字。当我翻开本书,静静读着“楔子一”“楔子二”毕,常识告诉我,《十城记》是一部虚实相兼,反映天津与犹太人的历史小说。作者细腻的笔触,流畅的文字,传神的故事,引人入胜。小说大背景则是反映以义和团及天津军民与英丶美丶俄丶德丶日丶意丶奥丶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事,史称“庚子之役”。此作者写道: “庚子之役,朝廷又一次割地赔款,将海河以东大片土地辟为俄、意、比、奥四国租界,于是天津前前后后割出九国租界。洋人还不满足,他们恨死了天津城,恨死了那架起大炮向租界轰击的天津城墙。洋人开出条件,天津的城墙不能留,必须拆除。”“庚子之役” 只是导火线,八国联军在占领天津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犯,到8月攻战北京,慈禧西逃,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
宋女士将百年前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前后那段史实,用她的大笔,撰写这部沉重的历史小说,其苍凉悲壮的场景,宣染,再现百年前那个不堪回首,任人欺凌的日子。小说以中、犹太、日三个家庭三代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展开谈,但宋女士在本书中,塑造,刻画多个活鲜人物饱满可信。例如耿家十八小姐耿秀嫒的任性,其哥耿秀山的理性,犹太人亚伯拉罕的弱性,日本人吉田满的刚性等等給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笔者着重要強调的是,宋女士文笔扎实,文史功底深厚,《十城记》四十五万字之巨,结构安排有序,首尾连贯,其思想性丶艺术性丶故事性融为一体,彰显民族精神与国际道义,而扬善鞭恶是本书的思想内涵。宋女士撰写小说驾轻就熟,臻于至善,是作家队伍的佼佼者,此便不难理解《十城记》入选作家岀版社精品工程。
(三)《小骨朵》
本书,是宋女士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之作; 本书,是她先后岀版犹太人相关题材的系列著作的第五本,用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洪波的评语说:
“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叙事特色的儿童文学佳作,作品以抗战时期犹太人在天津为小说背景,以充满“津味”的笔触,生动细腻地描摹出女孩小骨朵的成长轨迹。小说书写了战争状态下儿童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颇可一读。”
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王凯捷的评语是:“《小骨朵》是宋安娜的一部重量级儿童文学力作,她潜心研究天津犹太人历史十余年,以天津真实抗战历史为素材,热情讴歌了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给予深切同情和积极有力的支持,致敬国际主义精神。”
《小骨朵》近日岀版之后,宋安娜坦言:因为要平衡历史考据与文学想象,创作过程充满挑战,她希望这本书能照亮读者心灵,让读者铭记历史中的温暖瞬间,让勇气与善意的火种代际相传。
笔者读《小骨朵》之后的评语是: 宋安娜新著《小骨朵》,秉承她之前创作四本犹太人题材著作的思想脉络,文化精神。其艺术坐标--构建天津与犹太人在历史上某个节点,携手共进的国际主义人道精神。而主角小骨朵在书中的故事,正是作者赋予的时代精神,并发扬光大而青岀于蓝而胜于蓝。
2025年5月8日
作者简介:
许映明,笔名日月,现为广州市越秀区委老干部局退休人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专著:诗词本《红楼探微》、散文本《红楼随笔》、与马雪芬合著章回小说《红楼补梦》、评点本《共宴红楼最深处》、传述本《石头之子--胡文彬与红学》,策划诗歌词赋《闲情雅集》;著作,红学评论、文学评论等文章,共两百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