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饺子馆与河上镇探访记
作者:李永合
编者按:历经硝烟战火,走过红色岁月,无数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换回江山如画。“行走红色萧山”途中,我们再度踏入厚植红色基因的河上镇,于这片曾浴火的土地上,见证其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华丽转身——如今,这里已是属于河上人民的美好时代!
一、一碗饺子,牵出退役军人的赤诚
7月13日,我将优秀退役军人张士年的饺子馆故事,剪辑成视频、撰写成文字,发布于《抖音》《今日头条》《都市头条》等平台。镜头里,她身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马甲,捏饺子的手指灵动翻飞,褶子匀齐得似部队里叠的被子,一句“退伍不褪色”,道尽军人的爽朗与赤诚。这段内容很快引来了战友留言:“见着就亲切,吃出妈妈的味道”,本地食客也纷纷打卡,小小的饺子馆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地”。
二、赴约河上,初遇千年古镇的灵秀
8月24日,应战友们邀约,我们驱车前往萧山河上镇。这座千年古镇地处萧山、诸暨、富阳三地交界,因穿镇而过的永兴河得名,依山傍水间尽是秀丽风光,空气清新、环境整洁。
车行至目的地,青灰砖墙、红灯笼点缀的百年老街渐入眼帘:传承百年的徐同泰酱园飘着醇厚酱香,始于清末的河上土纸藏着老手艺的温度,保留完好的民间古建筑与1932年始建的多孔石拱桥,静静诉说着岁月故事。更令人动容的是这里的环境治理——老街留住了原汁原味的历史印记,雕梁画栋间飘着手工糕点的香气;现代农家小园则整齐干净,花草环绕屋前屋后,俨然宜居家园。
早已在馆前等候的张士年,擦着手上的面粉迎上来:“特意包了白菜猪肉馅、野菜馅,就盼着你们来!”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白菜猪肉馅的汤汁在舌尖散开,野菜馅的清爽恰好解腻。战友们边吃边聊,忆起部队里叠被子、拉练的往昔,碰着酒杯诉说战友情怀,两瓶内供酒转眼见了底,酒意与暖意让氛围愈发热烈。
席间,从临平赶来的退役军人徐志江放下筷子,兴致勃勃地分享:“咱退伍了也得跟紧时代!‘省团生活’平台上的米面油、日用品比超市便宜,推荐朋友用还能拿奖励,我上个月光返利就多赚了几百块。”说着他调出APP,清晰的优惠列表、返利记录引得众人凑上前,手机扫码的“嘀嘀”声、讨论优惠的欢笑声,伴着饺子香,成了馆里最鲜活的烟火气。
三、漫步古镇,触摸时光里的温度
酒足饭饱后,张士年提议带我们逛古镇。脚下的青石板路泛着岁月光泽,老房墙缝里嵌着暗绿苔藓,“河上镇非遗展示馆”的木牌在风里轻晃。“东山村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她边走边说,我们的目光随即被眼前的村落吸引——小桥流水、田园诗意,满是古色古香。
张士年介绍,东山村的金氏家庙每年会办热闹的年糕节,2007年首届年糕节开了萧山乡村旅游的先河;2011年第一家民宿“东山玫瑰园”开张后,“个个屋”“道林山下”等陆续涌现,村里还以金坞老房、鲍坞小洋房为样板,鼓励村民改造老宅。“这间老宅以后也要改造成民宿,欢迎大家来住!”同行者不禁感慨,真想在此过一段诗般的生活。
刚走到非遗馆门口,身后传来清亮的招呼:“姑娘,带客人逛镇子呐?”转头见一位头发一丝不苟、穿藏青斜襟布衫的老奶奶,挎着装满青菜的竹篮,正是94岁的老住户楼奶奶。“这几位是你战友吧?看着就精神!”她不由分说拉住我的手腕,掌心暖乎乎的:“去我家坐坐,二楼有间老屋子,保留着我年轻时的模样!”
盛情难却,我们跟着她拐进窄巷——墙面爬满爬山虎,牵牛花从叶缝探出头。推开黑漆木门,小巧的天井里,青花瓷缸养着红金鱼,缸边月季开得娇艳。屋内虽光线不亮,却一尘不染:老旧的雕花梳妆台是楼奶奶的结婚嫁妆,泛黄的“喜鹊登梅”刺绣针脚细密,窗台上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是她年轻时在公社得的奖,用了快六十年。她如数家珍地讲着老物件的故事,眼里满是对过往的珍视,我们仿佛也走进了她那一代人的生活。
继续前行,非遗馆里木活字印刷的墨香沁人,永兴河畔孩童捞水草的笑声清脆,菜石场旧址的青石藏着旧时印记,小镇影院的红砖门面满是怀旧感,红石文化广场飘着暖人烟火气——每一处都藏着河上镇的时光密码。
四、红色印记,传承永不褪色的精神
河上镇的厚重,更藏在红色基因里。1938年,萧山县政府南迁至此,中共组织随即派员开辟抗日救亡阵地,建立“中共萧山特支”,后又成立中共萧山县工作委员会,让这片土地在战火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萧山抗日英雄纪念馆坐落于此,馆内陈列的斑驳照片、陈旧武器、详实文字,生动再现了萧山人民抗战时期的英勇抗争,让人深切感受先辈保卫家园、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不远处的空军纪念馆,则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展现我国空军从艰难起步到展翅翱翔的历程,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辉煌历史,见证着从弱小到强大的荣光。
五、归程回望,铭记河上的岁月与希望
日头西斜,返程时回望,永兴河泛着夕阳金光。楼奶奶家的温情、徐通泰的酱香、战友间的情谊、红色文化的底蕴,都交融在古镇的悠悠时光里。这座千年古镇,既有三地交界的灵秀,又有老手艺、老建筑的印记,更有热情居民、退役军人带来的时代气息,每一步都饱含温度,让人来过便深深记挂。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河上人民用勤劳与智慧开启新生活。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煦村庄、和谐社会,是河上人的奋斗目标,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河上镇勇立河之上游,争做萧山南片地区的排头兵!
李永合简介:
河南南阳人,1986年11月入伍,在高原部队从军20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曾担任《西部发展报》驻青海记者站站长。在部队期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获评优秀党员20余次。出版报告文学《天路军魂》、散文专辑《心贴青藏线》,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中国好作品》等选集。在繁忙工作之余,采写各类文学与新闻稿件600余篇(幅),累计约50万字,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邀通讯员。现居住杭州,现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杭州余杭区作家协会理事、杭州兵之初公益导师,始终以笔为犁,耕耘于红色文化传播与军旅题材创作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