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笺》 文/冯计英
一念秋风起,
相思便压作泛黄纸笺。
墨痕未干时,
雁阵已刺破湿润云天。
叶脉蜿蜒成诗,
半页平仄被岁月封缄。
谁在流年埋下伏笔,
任月光洇透未尽的章节。
浅秋倚东风,
将浮生压入枕畔。
我于小径尽头,
望穿秋水,
任沧桑在指间生根。
当江南雨拂过眉睫,
诗行便融作你眸中云烟;
我捧银碗盛雪,
等一枕穿越山河的相逢。
2025年8月23日于上海
Autumn Note
By Feng Jiying
At the first thought of autumn wind arising,
My longing is pressed into yellowed paper.
Before the ink stains dry,
Wild geese in formation have pierced the moist cloud-filled sky.
Vein patterns wind into poems,
Half a page of tonal rhymes sealed by years.
Who planted foreshadowing in the fleeting time,
Letting moonlight soak through the unfinished chapters.
Leaning on the east wind in early autumn,
I press the floating life beside my pillow.
At the end of the path, I stand,
Gazing through the autumn waters,
Allowing vicissitudes to take root between my fingers.
When the Jiangnan rain brushes my eyelashes,
Lines of poetry melt into the mist in your eyes;
I hold a silver bowl to catch the snow,
Waiting for a meeting that crosses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my dream.
Written in Shanghai on August 23,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墨染秋声处,笔起山河魂——冯计英《秋笺》的生命张力与精神史诗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世人惯于秋的意象里打捞萧瑟,冯计英却以《秋笺》为刃,劈开季节的刻板枷锁,将秋风里的相思酿成淬火的墨,雁阵的迁徙谱成破云的歌。这不是一篇耽于伤怀的秋日絮语,而是一曲在时光褶皱里叩问生命、山河辽阔中锚定信仰的精神长歌。诗人以笔为犁,泛黄纸笺上耕耘岁月的厚重;以心为舟,江南雨雾里摆渡跨越山河的赤诚,秋的沉静与奋进的炽热相撞,撞出一部属于当代文人的生命史诗。
一、意象突围:打破秋之桎梏,重构季节的精神符号
传统秋景诗中,“秋风”“泛黄纸笺”“雁阵”多是离愁别绪的载体,而在《秋笺》里,这些意象被彻底赋予新的生命张力,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
“一念秋风起,相思便压作泛黄纸笺”,首句便跳出“秋风悲画扇”的窠臼。“压作”二字力道千钧,不是相思被秋风裹挟、被动沉沦,而是诗人主动将汹涌的情愫凝于纸笺,如同将士将满腔壮志刻于铠甲。那泛黄的纸笺,不再是时光磨损的残片,而是承载生命重量的载体——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诗人对过往的珍视、对未来的期许,是历经岁月沉淀后依然鲜活的精神印记。
“墨痕未干时,雁阵已刺破湿润云天”,更是将静态的书写与动态的突破融为一体。“墨痕未干”是思绪的滚烫,是灵感的奔涌;“刺破”二字则尽显力量感,雁阵不再是秋日里迁徙的过客,而是冲破阴霾、奔赴远方的勇者。湿润的云天是阻碍,是岁月的迷雾,而雁阵以整齐的姿态“刺破”这层桎梏,恰如诗人在创作路上,以笔为矛,冲破思维的藩篱,文学的天地里开辟新的疆域。这种动静交织的画面,秋的沉静中跃动着奋进的脉搏,打破了人们对秋日“静穆即沉寂”的认知。
再看“叶脉蜿蜒成诗,半页平仄被岁月封缄”,叶脉本是植物的肌理,是生命的痕迹,诗人却将其化为诗的骨架。“蜿蜒”二字暗含曲折,却也藏着坚韧——如同诗人的创作之路,或许有岁月的“封缄”,有时光的阻隔,但那些未完成的“平仄”,不是遗憾,而是伏笔。“谁在流年埋下伏笔,任月光洇透未尽的章节”,这里的“伏笔”是诗人对生命的期许,是对文学的坚守。月光不再是清冷的点缀,而是温柔却坚定的力量,它洇透纸页,也洇透岁月的阻隔,那些未完成的故事,始终保持着继续书写的可能。这种对“未完成”的诠释,跳出了“时不我待”的焦虑,转而呈现出“来日方长”的从容与奋进,让秋的“收束”意象,变成了“蓄力”的象征。
二、情感升维:从个人相思到生命叩问,拓宽精神疆域
《秋笺》的情感脉络,并非停留在个人化的“相思”与“怀旧”,而是以小见大,从对某个人、某段时光的眷恋,升华为对生命价值、对理想信仰的叩问,情感的深度与精神的高度相互成就。
“浅秋倚东风,将浮生压入枕畔”,“倚东风”打破了“秋风凛冽”的常规,东风带着春日的暖意与生机,是诗人心中不灭的希望之火。“压入枕畔”不是对“浮生”的逃避,而是对过往岁月的沉淀与审视——将人生的起伏、世事的纷扰,都化为枕畔的清醒,静谧中积蓄前行的力量。“我于小径尽头,望穿秋水,任沧桑在指间生根”,“小径尽头”不是绝境,而是“柳暗花明”前的蓄力;“望穿秋水”不是徒劳的等待,而是对目标的坚定凝望;“沧桑生根”更不是对岁月的妥协,而是将过往的经历化为生命的养分,每一次挫折都成为成长的根基。这种对“沧桑”的接纳与转化,个人情感跳出了“伤春悲秋”的狭隘,升华为对生命韧性的赞颂。
“当江南雨拂过眉睫,诗行便融作你眸中云烟”,江南雨是温柔的,却也是有力量的。它拂过眉睫,不是模糊视线,而是让诗人看清心中的“你”——这个“你”,或许是思念的故人,更是诗人心中的理想、笔下的文学信仰。诗行与“你”的眸中云烟相融,意味着诗人将创作与信仰合二为一,文学不再是单纯的表达工具,而是与灵魂相伴的同行者。“我捧银碗盛雪,等一枕穿越山河的相逢”,“银碗盛雪”是纯粹的坚守,是不被世俗污染的赤诚;“穿越山河的相逢”则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无论山河阻隔,无论岁月漫长,诗人始终保持着等待与奔赴的勇气。这种情感,早已超越了个人的儿女情长,成为对文学理想、对生命价值的坚定守护,让《秋笺》的情感内核,充满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三、精神底色:文人风骨与奋进力量的当代书写
冯计英的《秋笺》,不仅是一首秋景诗,更是一部当代文人精神风骨的自白书。从诗人的身份背景来看,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多个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与顾问,他始终在文学的道路上坚守与耕耘,而这种“坚守与耕耘”,正是《秋笺》中“奋进力量”的根源。
诗中的“压作纸笺”“刺破云天”“望穿秋水”“穿越山河”,看似是对秋景的描摹、对情感的抒发,实则是诗人文学创作之路的隐喻。在快餐文化盛行、文学创作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诗人如同“刺破云天”的雁阵,不随波逐流,而是以笔为刃,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如同“捧银碗盛雪”的坚守者,保持着对文学的纯粹热爱,不被世俗的浮躁所干扰。“半页平仄被岁月封缄”,或许暗指创作中遇到的瓶颈与阻碍,但“任月光洇透未尽的章节”,则展现出诗人不放弃、不妥协的精神——即使岁月有阻隔,即使创作有遗憾,依然相信未来有继续书写的可能,依然保持着“等一枕穿越山河的相逢”的期待与勇气。
这种精神,与诗人在文学领域的深耕相呼应。作为多个文学社团的核心成员与研究者,他不仅自己坚持创作,更致力于推动文学社团的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担任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这种“既要个人创作,也要推动行业发展”的担当,正是《秋笺》中“奋进力量”的现实投射。诗中的“沧桑在指间生根”,既是对个人创作岁月的回顾,也是对文学传承责任的认知——将个人的沧桑化为推动文学发展的力量,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这正是当代文人应有的风骨与担当。
四、艺术价值:语言的张力与意境的开拓
从艺术手法来看,《秋笺》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意境开阔而不失细腻,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与现代诗歌的自由感完美融合,为当代秋景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语言上,诗人善用动词营造力量感。“压作”“刺破”“封缄”“洇透”“压入”“生根”“融作”“盛”“穿越”等动词,每一个都精准而有力,让静态的意象变得动态,抽象的情感变得可感。如“刺破”一词,既写出了雁阵的勇猛,也暗含了诗人的精神气魄;“生根”一词,将“沧桑”从抽象的感受化为具象的生命,让岁月的痕迹有了生长的力量。同时,语言兼具古典的雅致与现代的直白,“平仄”“纸笺”“雁阵”“江南雨”等词汇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而“浮生”“沧桑”“穿越山河”等表达则贴近当代人的情感体验,诗歌既有文化厚重感,又能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
意境上,诗人打破了“秋景局部描写”的局限,构建了“个人—自然—岁月—山河”的宏大意境。从“小径尽头”的个人视角,到“雁阵刺破云天”的自然壮阔,再到“岁月封缄平仄”的时光纵深,最后到“穿越山河的相逢”的山河辽阔,意境层层递进,读者在感受秋景之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广度与精神的高度。这种意境的开拓,《秋笺》不再是“小情小调”的抒发,而是具有“大气磅礴”的格局,能够让读者在诗歌中看到自己的生命轨迹,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结语:秋笺未竟,精神永续
冯计英的《秋笺》,以秋为幕,以笔为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书写了一部属于当代文人的精神史诗。打破了秋景诗的刻板印象,秋的沉静与奋进的炽热相撞;它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局限,相思升华为对理想的坚守;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艺术手法,语言有张力、意境有格局。
诗中的“未尽章节”,是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期许,也是对生命价值的追问;“穿越山河的相逢”,是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也是对当代文人精神传承的呼唤。正如诗人在文学道路上的坚守与耕耘,《秋笺》所传递的,不仅是对秋的赞美,更是对生命韧性的赞颂、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这份精神,如同“刺破云天”的雁阵,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向着远方奔赴;如同“捧银碗盛雪”的赤诚,无论世事如何纷扰,始终保持着对纯粹的热爱。《秋笺》已落墨,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却将跨越山河、穿越岁月,每一个追寻理想的人心中,生根、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