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尾声·让之味
日子快得像坡地上滚落的红薯,一眨眼,竟是十几年。
“让一步小学”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墙上的粉笔印早已被明亮的奖状和图画覆盖,但“让一步”这三个字,却像校门口那棵老槐树的年轮,深深烙进了一代孩子的骨子里。
村里的黄土路早已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每天都有班车通往县城,甚至省城。路两旁盖起了不少新房子,贴瓷砖的,安铝合金窗的,透着光鲜。坡地还是那片坡地,只是马老三早就不光种红薯了。他搞起了大棚,反季节蔬菜一车车往外拉,是村里最早盖起二层小楼的人家之一。赵老歪的肥地如今由他儿子伺弄,种了经济效益更高的果树,老汉没事就背着手的果园里转悠,享着清福。李寡妇的菜园子扩成了蔬菜合作社,带着一帮媳妇们搞批发,成了镇上有名的“女能人”。
一切都变了,又好像有些东西没变。
马老三的头发白了一半,腰杆却比年轻时挺得更直。牛小丽还是那样,话不多,眼角爬上了细密的皱纹,但眼神依旧平静温和。两人站在村口,望着那条通向远方的水泥路。今天,他们的儿子小军要回来了。
小军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进了家大公司,几年时间干得风生水起,听说还是个不大不小的领导了。这次是带着对象回来订婚。对象是城里姑娘,叫小雅,听说家境很好。
班车卷着尘土停下。小军先跳下来,西装革履,精神抖擞。他小心地扶着一个穿着米白色风衣的姑娘下车,姑娘皮肤白皙,眉眼精致,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略显陌生的村庄。
“爸!妈!”小军笑着迎上来,接过他们手里的东西,又把小雅介绍过来,“这就是小雅。小雅,这是我爸妈。”
“叔叔好,阿姨好。”小雅声音清脆,带着点城市姑娘的落落大方,却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寒暄着往家走。小雅看着路两旁的新房,又看看马家气派的二层小楼,眼里闪过一丝惊讶,显然村里的景象超出了她的预想。
回到家,牛小丽张罗了一桌丰盛的饭菜,鸡鸭鱼肉,还有大棚里新摘的鲜嫩蔬菜。饭桌上,小军兴致勃勃地讲着省城的繁华,讲着工作的项目,意气风发。小雅偶尔补充几句,言谈举止透着良好的教养。
马老三听着,笑着,不住地点头,给儿子和未来儿媳夹菜。
吃着吃着,小雅的目光被桌上的一碟小菜吸引——是一碟淋了香油的腌萝卜丝,切的极细,码得整齐。
“阿姨,这个真好吃,爽口解腻。”小雅夹了一筷子,赞道。
牛小丽笑了笑:“自己地里种的萝卜,胡乱腌的,喜欢就多吃点。”
小军接口道:“妈腌菜是一绝!尤其是这萝卜,用的还是老法子,费工夫,但味道就是不一样。”他转向小雅,带着点回忆的口吻,“小时候,家里日子紧,妈就靠这手腌菜的手艺,换钱给我交学费、买文具。为了多腌点,她天天熬夜…有次还把手切了,深可见骨,她就用布条一缠,接着干…”
小军的声音低了下去。饭桌上安静了一瞬。
小雅看着那碟普通的腌萝卜丝,眼神变得有些不同。她又看了看牛小丽那双布满老茧、指节粗大的手。
马老三清了清嗓子,打破沉默:“说这干啥,都过去了。现在好了,啥都不缺。”他举起酒杯,“来,喝酒喝酒。”
饭后,小雅帮着牛小丽收拾碗筷。走到厨房,她看见灶台边放着一个旧簸箕,里面晒着些干豆角。
“阿姨,这些…怎么不买现成的干菜呢?自己做多麻烦。”小雅轻声问。
牛小丽正在刷锅,头也没抬:“自己晒的,放心。日子是好了,但该省的钱要省,该费的功夫得费。就像做人,该让的时候要让,该坚持的时候,一步也不能退。”
小雅愣了一下,若有所思。
傍晚,小军陪小雅在村里散步。经过已经扩建的“让一步小学”,听到里面传来的读书声和笑声。经过赵老歪家的果园,老汉正提着鸟笼子溜达,看见小军,乐呵呵地打招呼。经过李寡妇家的蔬菜合作社,灯火通明,还在忙着装箱。
小雅看着这一切,忽然问:“小军,你以前老说‘让一步’,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吃亏吗?”
小军停下脚步,看着夕阳下熟悉的村庄,沉默了一会儿。
“以前我也觉得是吃亏。后来才慢慢明白。”他缓缓说道,“‘让’,不是软弱,不是无能,是心里有杆秤,知道啥金贵啥不金贵。是像种地,得知道啥时候该紧,啥时候该松。是像我妈腌萝卜,看着费事,却得了真味。”
他指了指脚下的水泥路:“你看这路,当年要是硬顶着不让,图一时痛快,可能就修不成,或者修歪了。咱村可能就不是今天这样。”
又指了指学校:“还有这学校,这合作社…都是一点点‘让’出来、‘争’出来的格局。让一步,不是目的,是为了走得更远,是为了大家都能好。”
小雅安静地听着,远处的山峦在夕阳下勾勒出温柔的轮廓。
晚上,小雅在牛小丽给她准备的干净客房里,看到床头柜上放着一本旧相册。她翻开,里面是很多老照片。有马老三和牛小丽年轻的结婚照,有襁褓中的小军,有破旧的老屋,有洪水后的狼藉,也有新学校奠基的热闹场面…照片旁边,偶尔有一两行娟秀的字迹备注着。
她看到一张照片,是牛小丽站在一片坡地上,背影单薄,却站得笔直。旁边写着一行字:“坡地无恙,心亦安。”
另一张是洪水后,很多人在一起清理淤泥,个个浑身泥点,却都在笑着。备注是:“人没事,就好。”
还有一张是小军小时候在那面“让一步墙”下画粉笔道的背影。备注是:“亮堂堂,干净。”
小雅一页页翻看着,仿佛看到了这个家、这个村子几十年走过的路。那些艰辛、挣扎、退让与坚持,都浓缩在这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和简短的字句里。
她合上相册,走到窗边。窗外月色如水,洒在安静的山村上。她忽然有些理解,小军身上那种沉稳和豁达从何而来,也似乎触摸到了“让一步”这三个字背后,那沉甸甸的分量和深远绵长的滋味。
那滋味,初尝或许微涩,但回甘无穷,足以滋养半生。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