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聚有感
张林学
静湖荷叶接天碧,
南岭熏风动地来。
半世情怀连心结,
东师会馆聚英才。
2025年8月13日,天朗气清,艳阳高照。东北师大分校文科七五届一班的26位老同学,满怀豪情,兴高采烈地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东师会馆,隆重举行“致青春,乐余年”为主题的毕业50周年庆典。秋风送爽,白云点赞,自由大路两旁的绿树鲜花,辉映着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50年路漫漫,5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从翩翩少年,靓丽美女,变成了如今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岁月磨砺,改变的只是我们外表的容颜;人生艰难,却永远扑不灭我们胸中点燃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火焰!
放下背包,少些寒暄,在挂着庆典主题的红色横幅上签名后,大家统一换上印有东北师范大学校徽的冰湖蓝T恤衫,在母校的大门前合影留念。眼前的人民大街人潮涌动,现代化的春城光怪陆离,色彩斑斓。我们的背影是母校宽敞宏大的图书馆,她前面的小广场上矗立着两块巨大的刻石。一块是大学者孙晓野先生的隶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另一块是古文字学家姚宗颐的篆书“斯文在兹”。这两块刻石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是那么的夺目耀眼。50年前,我们从这里毕业走上社会,正是梅花报春时;50年后,我们再回到这里,已然是金秋飘香的季节,硕果累累结满园。
正是: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静湖水月,学府洞天。我们追寻着当年的影子,自由漫步在美丽的现代化的大学校园。林荫道上,苍松叠翠迎宾客;静湖岸边,绿柳抽丝意绵绵。置身于诗情画意的文苑之中,我们的思绪又不自觉地穿越到50年前。在永吉县河湾子,有一座简朴的乡村大学,建设在山沟里,近寂遥喧。她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却是东北师范大学母体延伸的血脉。我们曾在这里读书实践,所以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她总是让人梦绕魂牵。母校挤出甘甜的文化乳汁,哺育着我们茁壮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我们塑造文化生命的座右铭。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无论人生多么艰难,这样的座右铭,一直是激励我辈上下求索的力量源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是历朝历代的师长们,尊师重道,自觉养成明德至善品格的箴言。中午时分,同学们回到会馆的401房间,整整齐齐地围坐在宽大的圆形餐桌前,面向墙壁上悬挂着的大屏幕,聚精会神地聆听恩师们的祝福和教导之言。97岁的冯克正老师,90岁的陈庆本老师,88岁的徐维权老师,85岁的高长春老师,78岁的叶新华老师。每一位恩师都还是那么精神矍铄,风采超然。恩师们语重心长,言简意赅,或文或诗,以自己特有的风格抒发感慨,送上祝愿,使我们毕业50周年庆典的内容更加厚重,更加增光添彩!在我们的人生河流中,无论有多少波涛涌动,有多少暗礁险滩,恩师们的教诲,始终是照亮我们前程的灯塔;恩师们的榜样,始终鼓舞着我们的生命航船,在乘风破浪中正舵扬帆!我们衷心祝愿各位恩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人生得意须尽欢,金樽清酒斗十千。开席了,请大家品尝玉盘珍羞的丰盛午餐!喝一杯醇香的茅台王子酒,浓烈的味道穿肠过,翻动起50年人生的苦辣酸甜;品两盏碧螺春清茶,余香爽口,50年人生的风浪颠簸,都在自己的心灵体验中归于宁静。大家相互举杯祝福,或鼓掌欢呼,或窃窃私语,言不尽的情,道不完的爱,青春时期的呆萌和意气,在喜庆中一起点燃!撤去残席,开始才艺表演。大合唱群声嘹亮,诗朗诵豪放婉约一篇接一篇;你弹奏一出雅曲——高山流水,我唱一首轻歌——外婆的澎湖湾;你展示获奖的绘画作品, 我亮出书法墨宝的佳篇;你那里婆娑曼舞,我这里妙语连连。表演者八仙过海,观赏者鼓掌拍肩。这里不再有老奶奶的端庄,不见了老爷爷的威严,她们又幻化成了妙龄少女,他们又穿越成阳光的少年。大家各自施展自己的才情才艺,淋漓尽致地展现着50年毕业庆典的主题:“致青春,乐余年”!让景光同学以米式风格书写的这幅红色条幅,掀起了生命的狂欢。虽然我们青春已逝,但永恒萌动着的青春气息,总是在我们的人生长河中鼓劲扬帆;虽然我们的社会角色已沦入边缘,但50多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社会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使我们桑榆不老,为霞满天!
让我们的夕阳生活一切以健康为中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自由,快乐,简单,在宇宙大化中笑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幸福在我,寿命在天,一切道法自然!

作者简介:张林学,197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吉林医学院、北华大学任教。系北华大学哲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2009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