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拍秋荷
作者:高德臣
塘卷秋风虐渐多,荷花挥汗守纯洁。
恨无妙策劫波渡,靓影珍存当拜佛。
2025-8-25










《再拍秋荷》赏析
高德臣先生的《再拍秋荷》以“秋荷”为核心意象,借荷塘秋景抒怀,笔墨间既有对自然物象的细腻观照,也藏着诗人对精神品格的珍视,短短四句,景、情、理交融,层次丰盈且余味绵长。
一、景中见“境”:秋风与秋荷的张力之美
首联“塘卷秋风虐渐多,荷花挥汗守纯洁”以对比开篇,寥寥数字便勾勒出秋塘的动态与张力——
- “塘卷秋风”中,“卷”字堪称炼字之妙:它不写秋风的轻拂,而状其裹挟着塘水、横扫荷塘的猛烈,赋予秋风以具象的“破坏力”;后接“虐渐多”,“虐”字直点秋风的凌厉,“渐多”则暗合时序推移——秋意日深,风的肆虐愈发频繁,为秋荷的处境铺垫出“逆境”底色。
- 与秋风的“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荷花挥汗守纯洁”。“挥汗”一词颇见巧思:它跳出了秋荷“残败”的常见写法,不写枯叶、断梗,反而以“挥汗”喻荷叶凝露(或抵御秋风时的情态),将秋荷塑造成“抗争者”的形象——即便秋风肆虐,它仍以“挥汗”般的坚韧,牢牢“守”住自身的“纯洁”。这里的“守”字是诗眼,既写荷花不被秋风摧折的物理坚守,更暗喻其不随秋凉失却本心的精神固守,让“秋荷”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有了人格化的温度。
二、情中见“心”:诗人与秋荷的共情之深
颔联“恨无妙策劫波渡,靓影珍存当拜佛”,由“观荷”转入“抒怀”,将诗人的情感与秋荷的命运紧密勾连,层次极富递进感:
- “恨无妙策劫波渡”是直抒胸臆的“怜荷”之情。“恨无妙策”四字,褪去了文人观物时的“疏离感”——诗人见秋风肆虐荷塘,视秋荷的困境为“劫波”,想为它“渡”过难关,却苦于无计可施,一个“恨”字里,藏着对秋荷的疼惜、对自然之力的无奈,更显诗人与荷的共情之深。此处“劫波”虽取自佛家语,却无晦涩感,恰贴合秋荷在秋风中“渡劫”般的处境,让情感表达更显厚重。
- “靓影珍存当拜佛”则是情感的升华,从“怜荷”走向“敬荷”。“靓影”二字呼应首联的“纯洁”,诗人不恋荷花盛放时的艳色,独珍秋荷在逆境中仍存的“靓”——这“靓”早已不是外在的形态之美,而是“守纯洁”的精神之美。更妙在“当拜佛”三字:诗人将“荷影”视作“心佛”,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崇拜,而是把秋荷的“纯洁”与“坚守”,当作值得珍视、供奉的精神图腾。这份“珍存”,既是“再拍”这一行为的诗意注解(“再拍”本就是反复凝视、珍视的证明),也让全诗的立意跳出“咏物”的范畴,指向对“坚守本心”这一品格的敬畏。
三、味外见“意”:托物言志的传统与新意
全诗以“再拍秋荷”为题,“再”字暗藏伏笔——它暗示诗人并非初次观秋荷,而是历经时光沉淀后的再次凝视。正因这份“再观”,诗人才能越过秋景的萧瑟,捕捉到秋荷“守纯洁”的内核,也让“珍存靓影当拜佛”的情感更显真挚。
从古典诗词“托物言志”的传统来看,秋荷常被用来咏叹“残艳”“凋零”(如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而此诗却反其道而行:不写枯败,只写“坚守”;不抒悲秋之情,只寄敬洁之心。诗人借秋荷的“抗秋风、守纯洁”,实则是在言说自己对“不为外界所扰、固守本心”的精神追求——秋荷是“物”,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镜”,观荷即观心,珍荷即珍己。
短短二十八字,从秋风之“虐”到荷花之“守”,从诗人之“恨”到荷影之“敬”,景随情转,情由景生,最终落于“心佛”的精神寄托,让一首咏物小诗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