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句顶半生
新学校终于盖成了。青砖红瓦,玻璃窗亮堂堂,比原先那个破教室气派了不知多少。操场平整开阔,还立了一副新篮球架。竣工那天,村里像过年。鞭炮噼啪炸响,碎红纸屑落了满地,孩子们穿着干净衣裳,在新教室里跑来跑去,笑声能把房顶掀开。
村支书马万春站在新教室门口,拿着个铁皮喇叭,脸上泛着红光,声音却比往常温和了许多:“乡亲们!静一静!咱这新学校,不容易!遭了灾,倒了墙,可咱又把它立起来了!立得比原先更牢靠!靠的是啥?是咱全村老少爷们的心齐!是咱遇事能商量,有难能同当!”
人群里响起掌声,夹杂着咳嗽声和孩子的嬉闹声。
马万春压压手,继续道:“今天呢,还有个事儿。咱这学校,得有个名儿。不能光叫村小学。俺琢磨了好久,也想了不少名儿,啥‘希望’啊,‘朝阳’啊,都好听。可俺觉着,都不太够味儿。”
他顿了顿,目光在人群里扫过,最后落在了角落里的牛小丽身上。牛小丽正拉着小军的手,安静地站着,看着新教室,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咱这学校,能盖起来,经过不少事。”马万春声音沉了些,“争过,吵过,也受过灾。可到最后,咱为啥能成?俺想起一句话,是咱村一个人,用行动告诉俺们的。这话就是——让一步,不是输,是赢;不是傻,是透亮;不是亏,是赚了人心,赢了长远!”
人群安静下来,都听着。
“咱争校址那会儿,吵得脸红脖子粗,是有人一句话,点醒了俺们,说建学校最要紧的是娃们安心念书,不是争那几步路。”马万春看向牛小丽,“发大水那会儿,堤垮了,地淹了,是有人二话不说跳进水里,捞上来一条命,告诉俺们,啥金贵啥不金贵。”
“老宅子、坡地、橡皮头…一桩桩一件件,俺们都看着哩。”马万春声音有些激动,“这人没说过啥大道理,可做出来的事,一句顶一句,句句砸在人心上,顶得上旁人半辈子的哼哼教导!”
他深吸一口气,大声道:“所以俺提议!咱这新学校,就叫‘让一步小学’!不是要咱娃们遇事就怂就退,是要他们记住,做人心里要敞亮,要分得清啥该争,啥该让!懂得让的人,才有大心胸,成大格局!这道理,够他们学半生,受用一辈子!大家说,中不中?!”
人群愣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更响亮的掌声和叫好声。“中!”“这名字好!”“贴切!”
无数目光投向牛小丽。她显然没料到这一出,脸一下子红了,有些无措地低下头,把小军往身边拉了拉。马老三站在她旁边,胸膛却不由自主地挺了起来,脸上闪着光。
赵老歪使劲拍着巴掌,眼圈有点红。李寡妇扯着嗓子喊:“小丽!好样的!”
马万春笑着走下台,走到牛小丽面前:“小丽啊,别嫌这名土。这是咱全村人的心意。你担得起。”
牛小丽抬起头,嘴唇动了动,最终只轻声说了句:“…都是为了娃们好。”
鞭炮声又响起来,孩子们欢呼着冲进新教室。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照在崭新的课桌上,照在红彤彤的奖状墙上,也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马老三看着自己媳妇的侧脸,阳光在她睫毛上跳动着。他忽然觉得,这些日子所有的波折、所有的憋闷、所有的让与不让,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那些看似退后的脚步,原来每一步,都踩在了更坚实的地方上。
一句顶半生。原来是真的。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