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淮海经济区的GDP榜单上,徐州以9537.12亿元的成绩叩响万亿大门,而济宁5867亿元的数字背后,是与前者3670亿的差距。谁能想到,世纪初还能与徐州平起平坐、甚至偶有领先的济宁,如今要考虑新思路寻找破局口——“扬弃儒家思想、突破旧礼教束缚”,以形成济宁经济追赶路上的新抓手。
若单看济宁的家底,5867亿在鲁南已是佼佼者,甚至超过银川、西宁等多个省会城市。但对比徐州的“狂奔”,差距早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2005年双方还只差70亿,2015年徐州GDP破5000亿时济宁刚过3000亿,到后来徐州的工程机械、物流枢纽已形成闭环,济宁却还在为传统产业转型犯愁。这其中,被不少人视为“根脉”的儒家思想,渐渐显露出束缚手脚的一面。
作为济宁“祭孔大典要办,但不能让‘中庸’捆住转型的脚;‘守礼’要讲,但不能让‘老规矩’卡掉新项目。”过去几年,济宁规上工业中传统能源占比仍超40%,而同期徐州的工程机械产业营收已破1500亿——差距的关键,正在于抱着“稳字当头”的旧思维,怕“出格”、怕“破局”,恰是被“求稳不求变”的传统观念绊了脚。
济宁这届新班子带来新变化。过去济宁谈项目,常被“面子”“规矩”拖着:签约要等“黄道吉日”,碰上个技术迭代快的新兴产业,还得“层层请示看先例”。现在干部们带着企业跑长三角,直接说“只要合规,当天能签就不拖到明天”。去年底谈成的新能源电池项目,从考察到落地只用45天,放在以前,单是“各部门走流程”就得俩月——这正是突破“凡事讲排场、事事等先例”旧礼教的实效。
也许有人会说“丢了儒家根脉,济宁就没了魂”,但笔者觉得:“孔子讲‘因材施教’,现在济宁的‘材’是转型刚需,‘教’就得是敢闯敢试的新法子。”儒家思想里的“务实”“进取”本是养分,只有把“守旧”“僵化”的壳剥掉,济宁才能把文化底气变成追赶徐州的动力。
徐州的万亿门槛就在眼前,济宁要补的3670亿差距里,藏着产业的账,更藏着观念的账。济宁目前所需要的,与其说是“新思路”,不如说是“解缚令”——当济宁“用儒家的智,破旧俗的局”,或许下一个五年,淮海经济区的双子星故事,能重新改写。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