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33)——谈虎色变
——洛阳白江永撰文
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二上》载:“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
程颢(1032年—1085年),汉族,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程颢之胞弟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
程颢、程颐其祖先历代仕宦,世代居住中山府(今定州市),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遹迁居河南府(今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曾任黄陂县尉,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十四五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世称“二程”。二程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
程颢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门人、友人与之相交数十年都未尝看见他有急厉之色。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程颢举进士后,历任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宋神宗年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他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且强调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学术上,他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还提出,读书“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程颐自幼小聪明,幼承家学熏陶,18岁时,以布衣上书仁宗皇宗。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他以“处士”身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哲宗赵煦元佑元年(1086年),程颐以布衣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教授年仅十岁的哲宗皇帝读书。提出了君王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他还提出,“等儒重道之心”。他经常以讲书,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的蜀派同以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起,程颐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迁程颐至峡州(今河南三门峡),短暂恢复其官位。崇宁元年(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徽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程颐又被夺去官位。程颐卒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张绎、范域、孟厚、尹(火享)四人。”
程颢曾和其弟程颐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开创“洛学”,同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
“二程”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定性书》、《识仁篇》等,明代皆收入《二程全书》。
程颐曾向别人讲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他认识了一个农夫。大家在闲谈时,有人提到最近邻村闹虎患,不少男女老幼受害,提醒大家外出要格外小心。在座的众人听到这件事后虽然有点儿紧张,但过一会儿也就淡忘了,七言八语又去谈其他的事情,只有那个农夫听罢脸色铁青,身体战栗不已,一言不发。程颐是个心细的人,觉察到了这个农夫情绪不对头,等人群散后,留住了他问是怎么回事。农夫经不住再三追问,只得吐露实言,几年前他曾被老虎伤过,幸亏乡亲相救,才从虎口里捡回一条性命,在家调养了大半年伤口才痊愈,到如今还有心有余悸,所以听了这件事,情绪当然要紧张起来。程颐十分感慨地问自己的学生:像老虎会吃人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虽然连三尺高的儿童都晓得,但一般人当真能体会到老虎吃人的可怕程度吗?程颐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般人都没有被老虎咬过的亲身经历。程颐讲这个故事,实际是绕个大圈子说明一个道理:研究学问,一定要获得真知,而想获得真知,就必须亲自实践。为什么农夫会“谈虎色变”呢?因为他有亲身体验,所以他才有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