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宜其味
酸甜苦辣咸,各地口味偏好不一。
山西人嗜酸,人所共知。山西老陈醋闻名于全国。江苏镇江的醋也有名,二者我都吃过。镇江醋吃起来带有香味,而山西老陈醋,则单纯以酸著称。山西人爱吃醋,吃食里加醋,菜里也加醋,醋溜白菜、醋溜土豆、醋溜鱼,好像什么都可以醋溜,甚至连醋溜凤梨这种菜都有……甚至天热喝醋解渴,《平凡的世界》里少安去山西相亲想喝水,秀莲家就给他舀了两碗醋。更不可思议的是,冰淇淋里也带着醋味呢。
山西人爱吃醋,同当地水质偏碱(水硬),需要用醋中和有关。同时常年干旱少雨,气候干燥,尤是夏天,人们很容易失去胃口,这时来口醋,马上就有了食欲。
若说吃辣,那就数四川和湖南了。当地种的辣椒,皆是比较辣的品种,如四川的小米椒和子弹头椒,至于说由野生转化而来的朝天椒,那更是辣中之王,连我这常食辣的关中人也无法享用。
湖南人爱吃辣,无辣不欢,几乎所有菜都加辣椒,甚至生辣子就可以下饭。毛主席就是典型的例子,甚至有"不吃辣子不革命"的说法。
四川人则将辣椒融入日常饮食,方式多样且富有创意,泡辣子,烹炒辣子或加辣子,用辣油或辣面调味,甚至将青辣椒与糯米粉、大米粉混合腌制,发酵后食用。
四川和湖南人同爱吃辣,但其偏好实则有异。四川一带的辣属于麻辣,而湖南属于鲜辣。
四川和湖南人爱吃辣,也同环境有关。湖南三面环山,四川四面有山,夏天潮湿,冬天湿冷,而食辣则是去湿的重要方式。
我吃过湖南的酸菜鱼,炎热闷湿的夏天,空调底下,一边感受着凉意,一边大汗淋漓,真是冰火两重天,说不上来的舒畅感。
至于爱甜,莫过于苏沪和广东,太湖附近的苏沪一带,特别是无锡,菜里加糖,馒头里加糖,这些尚可思议,对于我们这些北方人来说,最不能忍受的是面条里也加糖……
广东人吃,则菜里常加糖提鲜,又爱糖水,姜撞奶、双皮奶、芝麻糊等甜品随处可见。
苏沪和广东人爱吃糖,同气候有关。江南湿热,人易出汗,加速人体能量消耗,糖分可快速补充热量。
关中南隔汉中通四川,东临黄河邻山西,对关中人来说,辣子也吃得,醋也吃得,都为常食之物。但关中人不像四川人那样食辣,也不像山西人那样嗜醋,有中和之像。
不过关中同整个北方一样,口味偏咸。这是我到了绍兴以后才发现的。绍兴饮食讲究轻淡,居此多年,我们已以之为常,回陕反不习惯了。老家人做饭,尽管加以照顾,少放盐,但入我口,仍觉偏咸。
北方人吃盐重,也同气候有关,冬季寒冷,增加盐分摄入可促进血液循环,夏天炎日,摄入盐分以中和出汗流失的盐分。
至于绍兴当地人,口味偏好则呈现出一种外地人很奇怪的现象。北近太湖,却不偏甜;东濒东海,却不嗜咸;绍兴人对酸也无特别偏好;至于辣,更不欢迎。去市场买辣子,先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辣不",不辣则喜,辣则走人。
尽管绍兴饮食总体清淡,但有一个显著特奌,就是喜欢酱货。本地潮湿,物易腐败,盐渍之则易保存。且绍兴产酱,明清以来,绍兴向以"三大缸"一一酒缸、酱缸、染缸出名。绍兴的母子酱油闻名周边,该工艺以酱油代水(为母)放入酱饼(为子),可谓酱中珍品。在绍兴酱制品甚多,为日常所需,如酱瓜、酱萝卜、酱鹅、酱鸭、酱肉、酱鸡、酱鱼干、酱香肠酱菜、腐乳……凡所能酱,则酱之。此外,各种原汁原味的清蒸菜肴,食时都要蘸上酱油以调口。
冬日临近春节时,小巷两边,绍兴人便将酱鸭、酱鱼干放在太阳下晾晒,杆上那一排排的酱鱼干,酱鸭,构成了绍兴特有的风景线。
我为北人,迁越日久,绍地口味,便也习以为常。早上酱瓜可以就饭,中午偷懒,蒸饭时放一根酱香肠。饭熟开锅,热气腾腾,带着酱香肠特有的香味。吃的时候,一口香喷喷的大米饭,咬一口香肠,满口都是油水,一股咸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