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川关纪行
8月24日,周日,农历七月初二。
清晨七点半起身,收拾好行装离店,在商州市叶家小吃店吃了水煎包和黑米擀面皮,味道不错。商州自古多厨师,有“勺勺客”之称,早年曾遇一位在人民大会堂当厨师的当地小伙,言语间满是自豪,足见此地饮食水准不一般。
餐后,我们驱车前往山阳县漫川关古镇。
此行与我的胞兄工作经历相关。他早年做地质工作,初入职时驻山阳县小河口,1975至1979年在山阳、商县一带做1:50000填图;退休后又受西安单位所托,勘查金钱河水电工程,在漫川古镇住过几十天。他听同事说,山阳县变化极大。
究竟变化有多大,我不得而知。小儿子驾车从山阳县下高速后,我们在县城稍转。车子过县政府门前,眼前景象令人意外:县城干净整洁,楼宇密集,商贾云集,透着敞亮气派。作为山区小县,繁华程度竟超过武功县,彻底改变了我对山区县城的固有印象。
从县城东侧十里铺远望,连片建筑仍是县城延展,可见山阳县横向地界不小,居民楼样式也挺新潮。稍作停留,我们重新上高速,往60多公里外的漫川关古镇赶去。
进入漫川关古镇,偌大的停车场里外地车不多,显得空落。前几日刚下过大暴雨,路边还堆着红褐色泥浆,皆是雨痕。
漫川古镇位于山阳县南60公里处,东临河南,南依湖北,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它坐落在金钱河与靳家河交汇处,三面环山,春秋时便是秦楚分界地,现存武周永昌年间的千佛洞等遗迹。南宋时这里是宋金争夺的战场。
漫川关,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有壮烈的篇章。比处群山环绕,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坡陡路险,山中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纵贯两座山峰之中,当地老百姓的顺口溜“进了漫川关,恰似鬼门关,风吹石头响,仰脸不见天”,就写出了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于此地为进入汉中的必经之路,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为突破国民党3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此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的企图,保全了主力。徐向前元帅指挥、红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率部反复冲锋,夺取张家庄垭口打开通道。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团长韩亮臣在战斗中牺牲,全团伤亡惨重,数千人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英勇捐躯。

明清时期形成水陆双码头格局,武昌会馆、骡帮会馆等13处古建留存至今,见证着“小汉口”当年的商贸盛景。
千年古镇里,店铺古色古香,仍保留明清建筑风格,青石铺就的道路别具韵味,只是游客稀疏,不复往日贸易繁荣。
我们在黄聚兴当铺门前小憩。导游广告栏显示:光绪十六年(1890),山西商人黄玉波随邹姓姻亲来漫川关,建起“黄聚兴”,原想开设银号,经营银票兑换、贵重物品典当,后因老家一场人命官司改办药铺。其叔父黄照临曾任山阳县知县,后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得知族侄在此置业,特送“业启鸿图”匾额以勉其志。该建筑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为文物保护点。馆内一尊百子贺寿玉雕,人物栩栩如生,想必价值不菲。
游览漫川古镇,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差。文字介绍里的盛景令人向往,明清建筑风格也确实别致,倒应了那句“看景不如听景”。
但终究,这是前世留下的符号。当晨雾漫过金钱河的水波,当夕阳掠过古会馆的飞檐,那些沉睡的青砖黛瓦里,似乎仍藏着当年的车辙与船歌。或许某一阵风过,便能摇醒沉睡的生机,让千年故事在新的时光里,轻轻舒展成另一番模样。
(2025年8月24日草拟成稿)
[作者简介] 黄振涛,退休干部,文学守望者,在文学传媒上刊发不少诗歌、散文。文字清新,语言婉转,主题鲜明,文风简洁质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