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
——情与缘的随想
文/罗兆熊
檐角的雨滴坠落时,总在青石板上敲出相似的清音。一如某些相遇,分明是初见,却恍若在某个泛黄的午后早已邂逅——也许是茶馆隐约飘来的半阕旧词,也许是巷口老人手中那把温润的紫砂壶。缘分,总以这般不着痕迹的方式,在光阴中悄然埋下伏笔。难怪王昌龄会写:“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那些似曾相识的亲近,仿佛早已织入轮回的纹路。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那句千古叩问,至今仍激起深远的回响。尽管每个人心中的“情”未必相同,但这追问早已跨越爱情的范畴,延伸为对世间是否仍有“真”与“义”的追寻——不论是相守之爱、知己之谊,还是家国大义,皆在其中。
情,如一杯慢慢酝酿的酒。初遇时,或只是檐下避雨时不经意的一瞥,或是共读一册时指尖的轻触,如初春枝头怯怯的嫩芽,带着试探的温柔。而后在柴米油盐的寻常中,在争吵与和解的皱褶里,渐渐醇厚绵长。李商隐所写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那般怦然,元稹所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那般笃定,无不是从琐碎光阴中熬出的暖意。
缘,却似风中的蒲公英。有些人朝夕相对,心却远隔重山;有些人只交汇一个眼神,便成为彼此命途中的星光。它无道理可循,也无规律可依——来时如柳絮扑怀,去时如朝露易晞。曾以为坚不可破的牵绊,也许不过是“良辰美景虚设”,一阵风过便了无痕迹;而本以为“从此萧郎是路人”的,却可能在某个转角重逢,含笑一句:“好久不见”。
情与缘,大约是生命中最幽微的平衡。缘为天意,让本不相交的轨迹悄然汇合;情乃人心,让交汇的一瞬沉淀为永恒。“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缘若太浅,再深的情也终将被岁月磨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情若太薄,再美的缘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或许我们不必执问缘深缘浅,也无须深究情浓情淡。相遇时,便珍惜那“胜却人间无数”的欣喜;分别时,也有“千里共婵娟”的豁达。情与缘的来和去,本是生命最自然的韵律,一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那些曾温暖过我们的时光,那些曾照亮过生命的身影,已是岁月最慷慨的馈赠。又何必,一定求一个“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