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有味:藏在烟火与热忱里的生活本真
文/雷小萍(甘肃)
开学的味道,藏在每一段具体的日常里——是离家时的怅惘与归校的舒爽,是开会时的振奋与期许,是搬教研室时的温暖与惊喜,每一味都浸着生活的真实,也映着生命的热忱。
离家之味:一程奔波,一念心安
攥着最后一趟高铁票,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背上塞满行李的包,我在暮色里一步三回头,最终还是把自己融进了地铁的人流中。心里默念着“谁又不是来人间一遭的漂泊者呢?”,试着用这份通透慰藉离家的怅然。夜色中的高铁飞速穿梭,车厢里载着和我一样离家的人,也载着盼着回家的人。为了早下车,过了宁县站,我索性挪到第八节,站在列车门口,一边嗅着邻座陌生人身上浓重的汗味,一边强忍着他手机里聒噪的短剧声,心里只反复盼着:“到了,马上就到了……”直到看见站台的灯光,才松了口气,推着箱子小跑着出了站。
坐上庆阳的出租车,我立刻摇下车窗,阵阵凉意扑在脸上,旅途的疲惫瞬间消散大半。举着手机想拍下路边飞速掠过的灌木丛、树木和房屋,司机师傅笑着劝:“到广场那儿再拍不迟,这会儿拍不清。”我笑着应“没事”,只想多留住些对这片土地的新鲜感知。听师傅说刚停雨不久,才懂这舒爽天气的由来;又听他聊起黄书记和董宇辉——是他们让庆阳多了几分名气,被更多人看见;还说起秦腔爱好者安万,有实力、有毅力的他曾在庆阳唱了几年戏,只因容貌没当上主角,却从没放弃,终于熬到被认可的今天。近十一点回到住处,快速洗漱后躺进被窝,梦里既有家的模样,也有校园里那些印满我足迹的角落。
开会之味:远见领航,希望生长
不用闹钟叫醒,清晨自然醒后赖了会儿床,便掐着时间出门。早餐店里没了往日学生的喧闹,虽不拥挤,却透着股空落落的寂然——原来少了学生,早餐店会缺这么多生机,想来店主们也早盼着开学这天。点一杯无糖老豆浆、一个地软包子,温热的食物下肚,胃里满是妥帖。
校园里也透着清寂,像休整了一整个假期的卫士,此刻精神抖擞地张开怀抱,等着师生们来填满它的生命力。走进熟悉的清源堂,大家简单打了招呼,就迅速进入会议状态。这场会像极了脉络分明的大纲,任务、规划井井有条,各部门职责清晰明了。我总被张宏刚书记的发言吸引:回顾上学期工作时,一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既藏着对过往成绩的肯定,更透着谦逊、反思与对未来的筹谋;说起“校园文化日渐形成”,言语里满是对学校发展与积淀的珍视;而“扁平化管理,集团化办学,数智化赋能,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一提出,更让人精神一振。他是句句有分量、件件能落地的引领者,发言有高度、有远见,藏着运筹帷幄的智慧与胸襟,让人打心底信任、敬重。
看着学校一天天发生根本性变化,真正的校园氛围越来越浓厚,我由衷高兴——无论校园还是家庭,引领者都太重要,好的教育、好的风气,才能让一切进入良性循环。教育虽非万能,但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坚守传播真善美的阵地。这份坚守注定辛苦又孤独,却总得有人扛,唯有目标清晰、内心坚定者,才能把事“做好”而非只“做完”。就像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写的颜真卿,世人多知他是书法家,却少有人知他曾是那个朝代的“国魂”,用风骨撑起一片天。
更让人欣喜的是,学校这学期注入了不少新血液——许多高学历年轻人加入教师队伍,一张张满是活力的面孔眼里闪着光,那是学校的希望,也是教育的力量。
搬教研室之味:不舍藏心,成长暖心
会议一结束,大家就忙着搬教研室。和相处一年的同事分开办公,心里难免有点不舍,不过都是成年人,知道以后常能见面,这点小情绪很快就散了。真正让我记在心里的,是学生们的变化。
冯老师提前叫了几位愿意帮忙的学生做开学准备,我东西多,便请他派了几人过来。正低头整理资料,耳边突然传来“老师,我们来了”,抬头一看差点没认出来——要不是熟悉的模样,单看个头真不敢相信是他们!上学期还不明显,一个暑假过去,孩子们的个头像拔节的麦子,蹿高了一大截!“呀!你们怎么长这么高了!我都得仰着头看你们了!”我惊喜地看着侯梓萱、何欣怡、李骁、覃文骁、杨子墨,笑着打趣。更欣慰的是,孩子们干活利索不拖沓,上手就知道怎么帮忙。
这份欣慰,不只是因为他们长了个头、做事有条理,更有几个暖心的小细节:覃文骁和石昊轩把整理出的废旧资料收集起来装袋,说要卖废纸;觉得袋子太重,李骁还专门去废品站借了小推车,四人合作着稳稳运去卖了。覃文骁还特意留了些有用的资料,说带回家以后或许能用。他们这模样,也算小小的“勤工俭学”——懂得合作、懂得解决问题、懂得资源利用,更懂得挣钱不易。
常说最好的教科书是生活,看着学生们在小事里学会这些,我满心欣慰——这些孩子是真的长大了,不只是身高,更是心智。
开学的味道,说到底五味杂陈,有不舍,有疲惫,有振奋,有惊喜。可我偏偏喜欢这味道,它藏在烟火气里,裹着真性情,是我生活味道的大部分,也是我感知人生、触摸生命的方式。它或许算不上山珍海味,却是独属于我、谁也替代不了的“山珍海味”。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雷小萍,甘肃省西峰区,小学语文中级教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庆阳市作协会员;《作家摇篮》签约者、庆城县作协会员、大荔县作协会员。从教二十多载,平日喜欢读书写写东西,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作家摇篮》《庆阳教育》等杂志及一些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