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前后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建造大昭寺的目的据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称为“不动金刚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但是,值得研究的是,现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称为“觉阿释迦像”)。
这样,就有了关于“金城公主调换大昭寺佛像”的传说。
事实证明,这是曲解了吐蕃资料里部分吐蕃书的记载后得出的“故事”。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由汉力士贾伽与鲁伽两个人用木车将释迦牟尼佛像(应为8岁等身像即“不动金刚像”)送到西藏。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国运昌盛。根据吐蕃书的记载,“文成精于星算风水之术,审观藏土地形,乃女岩魔仰卧之状。心知若能迎觉阿佛像供龙宫顶,则可镇压之。遂即就其处,暂置佛像,四方竖立四柱……供养释迦佛”“文成公主亦从内地招来精工巧匠,修建热模切神殿”……
资料反映,小昭寺,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位于西藏拉萨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始建于7世纪中叶641年(藏历铁牛年吐蕃松赞干布时期),确实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
吐番书资料有公元641年,“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又给……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签,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需用具(入吐蕃)。”
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的公元634年,泥婆罗(尼泊尔)国王鸯输伐摩已经将其女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尺尊公主入藏时亦随带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各种精巧的工艺品和工匠等等。文成公主进藏后不久,就协助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与此同时,也从中原召来了很多良工巧匠修建惹谟伽神变寺(小昭寺)。
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国运昌盛。小昭寺的整体建筑,经过一年时间顺利竣工。随后,藏王松赞干布设广大庆筵,为之开光,声势浩大、壮观。
盛极一时的小昭寺,在松赞干布死后,又曾一度冷落,苯教势力抬头。芒松芒赞执政时期(650—676年),闻知唐高宗派兵进藏,疑夺释迦牟尼铜像,便将释迦牟尼佛像从小昭寺迁移,封闭于大昭寺的南厢秘室中。同时,“所有住在拉萨惹谟伽寺(小昭寺)等处的和尚,一律被驱逐出境了。”赤德祖赞(704—755年)即位后,于公元710年,又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进一步促进了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发展。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把原被封藏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佛像供奉于大昭寺,又取尺尊公主所携之释迦牟尼佛像,供奉于小昭寺,并安排了汉僧管理一切宗教仪式,于是,二佛像遂易寺而居。
传说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坛城”也叫坛场,起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通俗地说,就是佛的家。坛城梵文音译为曼陀罗,藏语称“集阔”,有“中轮”、“轮圆”之意。所以,一个坛城可以表示几乎所有真实的或意念中的事物:人的躯体,一个寺庙,一座王宫,一座城市,一片大陆,一个念头,一个幻景,一种政治结构。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根据一个坛城形象的原始结构塑造成的。这个原始结构,是人肉眼看不到的。
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就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米有余,为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
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玛次仁的话。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经汉语翻译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大昭寺还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叩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
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拥有各种木雕、壁画。
从大昭寺金顶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
弥勒佛殿的主尊是一尊小而精致的弥勒佛像,过去每年传召大法会期间都要抬着这尊佛像沿八廓街转经游行。一文殊菩萨像和观音菩萨像分立于这尊佛像的左右两侧,而这两尊菩萨像旁又分别是一尊跏趺的度母像。此外,墙边的四尊愤怒相的护法神是守护这座佛殿的。门的右边是多闻天王(四大天之一),左边是财神詹巴拉。进门时如果仔细看佛堂的左下角落,就会看到一只小的石山羊。这就是传说中的背土填卧塘湖的圣羊。祭坛上是一尊跏趺的杰瓦布姆喇嘛像,他曾在拉萨修建了堰坝,从而使拉萨免遭洪灾的侵袭。
观音菩萨殿主尊是骑在一头狮子上的小的观音菩萨像(左边第一尊)而非那尊大的无量光佛,其余五尊菩萨像均为观音菩萨的不同化身,在这座佛堂与通往楼上的楼梯之间的墙上是一截顶上有个洞的柱子。许多朝圣者把耳朵紧凑在这个嗣边期望能听到鸭子拍打翅膀的声音。相传,这只鸭子存括在大昭寺的卧塘湖底。
祖孙三法王殿主尊是藏王松赞干布,左边是藏王赤松德赞,右边是藏王赤祖德赞。这三位藏王执政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时期,在他们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才得以传人吐蕃,并在此发展繁荣。他们是西藏历史上的三位法王,传统上将他们称为“祖孙三法王”。
度母殿佛堂除了殿正中的大佛像度母像,在她身后的玻璃柜中是她的主要化身“二十一度母”像。佛龛的右侧还有六尊佛像,前三尊是被称为“师君三尊”的寂护堪布,莲花生轨范师以及法王赤松德赞。另外三尊是“师徒三尊”,即宗喀巴大师及其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
其次,还有一座“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殿”这间佛殿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佛殿中央的主尊是宗喀巴。据说宗喀巴在世时,曾由他的弟子出资制作了几尊他的塑像。宗喀巴见到这尊像时,评价这尊像特别像自己。另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护法神阎罗神奇地制成的。其余八尊是他的八大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分别位于宗喀巴像的左右两侧。宗喀巴年事渐高到偏远的山洞隐修时,这八大弟子曾陪伴在左右服侍他。
大昭寺内的其他建筑包括神变塔、八药师佛殿、无量光佛殿、莲花生佛堂、班丹拉姆护法神殿等建筑,处处无不金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