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9月13日,何文鼎诞生在陕西省周至县广济乡小麦屯村,上有俩姐仨兄。父母务农。何文鼎读完高小后,毅然投笔从戎,受训于陕军陆军混成旅军士养成所,结业后任陕西第一骑兵团见习官。20岁时,改字靖周。
1924年3月27日,在于右任先生推荐下,何文鼎在广州参加了黄埔军校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发榜为正取生350人之一,成为第三队的一名学生。他把孙中山在开学典礼说的“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牢记在心。入校后,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4年8月9日,广州商团头目陈廉伯以“扣械”事件为由,驱使佛山及广州等埠商民罢市、拒收政府纸币、拒不纳税。10月15日军校学生出击,12个小时就攻占西关商团总部,商团军溃散,平定商团叛乱取得胜利,这是何文鼎第一次经历真刀真枪的沙场冲杀。
1925年2月至3月,黄埔军校以该校学生组成教导1团,以实战为学习,团长为何应钦,第一次参加东征,何文鼎身在其中。官兵英勇顽强,激战甚烈,伤亡极大,一天半战胜敌军两万。10月5日至11月12日,黄埔军校部队编入第一军第一纵队,参加第二次东征,在10月10日的惠州战役中,歼灭敌军杨坤如部四千余人。两次东征战斗,打出了黄埔军威,何文鼎在作战中,冲锋在前,机智勇敢,后升为排长。
北伐初期,何文鼎与17路军总指挥马鸿逵协同作战,中原大战期间任马鸿逵部联络参谋,后调陕军高桂滋部任连长,1929年,调何应钦部,先后任营长、团长。1931年末,调任高桂滋部第2师独立旅第1团团长。1932年5月,调第238旅,先后任团长、旅长。1934年1月,调任第239旅旅长。1936年9月26日,调任52师副师长。
抗战爆发后,第52师投入凇沪战场,与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时损失惨重,撤退到安徽宁国后,撤销番号。何文鼎率编余军官赴武汉向军政部报到后,被派任为西安警备司令,住保吉巷。

何文鼎将军的夫人周醒铎与儿子在西安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寇开始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不到一年就逼近陕西潼关。何文鼎忧国爱民,热血沸腾,毅然辞去西安警备司令之职,请缨赴最前线杀敌。
当时,陕西军人张鸿远在抗战爆发后,已经组成三千多人的陕西抗日义勇军地方武装。1938年3月4日,何文鼎任第9补充兵训练处副处长,他下定决心训练出一支能保家卫国的陕西抗日义勇军。他爱护士兵、关心士兵疾苦,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深得官兵爱戴。6月,奉陕西省主席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之命,接管这支部队,改编为陆军新编第26师,任师长,兵力一下子扩充到六七千人。7月,调往山西永济县,在晋南芮城、灵宝一线,担任黄河南岸稠桑镇一带河防。他们组成敢死队,夜间设伏,一次就击毙日寇300多人,俘虏12人。带领士兵深挖三道战壕,与日寇川东守备队对峙,扺御了日寇进犯。
长期跟随何文鼎的胡家堡外甥胡克敏连长、小麦屯人朱文玉(副团长)回忆说:“当时,鬼子的飞机在上边扔炸弹、用机枪扫射,继而以重炮轰击,我军工事多被摧毁,然后在坦克掩护下,向我军发动猛攻。士兵用步枪和飞机对射过,损失更大。对付日寇的坦克,只能靠人把成捆的手榴弹塞进传送带里炸毁。我们当时的装备太差,致使26师伤亡较重。最后打赢日寇全靠陕西冷娃,人数上的众多和战术的灵活,好多次战斗,陕西兵都是光着上身在对战,山西民众曾把我们叫“光膀兵”,硬是凭着这股劲多次击败日寇进攻,日寇铁蹄才末能越过潼关一步。在山西抗击日寇,陕西有3万多战士参战,伤亡近两万人,仅周至县就过百人,大部分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
1939年6月,何文鼎授陆军少将,在西安附近为26师招募新兵,周至县就有300多人投军,在甘肃秦安整训后驻防宁夏固原。

1940年,何文鼎率军移驻五原县。1月30日,日寇驻伪蒙的司令官冈部直三郎纠集4万多人,配有飞机、坦克、装甲车、重炮、各种毒气弹、千余辆汽车,兵分三路向绥西进攻,企图将抗战部队围歼于五原地区。何文鼎部从2月1日凌晨开始战斗,两天两夜没有吃一口饭,没有喝一口水,加之气候十分寒冷,手指都冻僵了,就在这种情况下,仍英勇拼杀。敌我双方激战数回合,官兵们的刺刀捅弯了,就抱住敌人用牙咬,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敌见久攻不下,竟向我阵地施放毒气弹。因毒气太浓,轻者流鼻涕、淌眼泪、咳嗽,重者则胸闷、头痛、呕吐,根本无法作战。2月3日,日寇占领五原。按照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的部署,3月20日夜,何文鼎率部对盘踞五原之敌发起猛烈反击,800多名敢死队员分四队突进城内,攻城部队随后拥入,其中“掏心”突击队直奔日军指挥部。日伪军负隅顽抗,双方白刃相交,血肉横飞。此役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缴获汽车百余辆,坦克3辆,军需无数,击毙敌联队长小林一男大佐和小原一明大佐及军官20余名。
战斗中26师牺牲近千余人,在后来寻找烈士们的遗体时发现,有的官兵虽面目全非、肢体不全,但嘴里仍死死咬着敌人血淋淋的耳朵,有的官兵虽伤痕累累,但带血的双手却紧紧抱住敌人不放,仇恨的十指深深抠进敌人的肉里,难以拉开……悲壮惨烈的场面,催人泪下。
五原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地区唯一的战场,是西北人民对全国抗战的贡献和骄傲,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个收复失地的战役,被誉为“奠定收复失土、驱逐日寇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五原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团结御侮壮志,全体将士前仆后继、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给全国军民极大地鼓舞和振奋,进一步激发了全国军民抗战的热情和必胜信念。

1941年冬,日寇又渡过黄河,向桃力民等地进行扫荡。面对缺乏重武器,装备落后的现状,何文鼎沉着应对,预设阵地,采取诱敌深入、两面夹击之术欲速歼敌,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大小十几次战斗,将日伪蒙骑兵打败,并赶过了黄河,伊克昭盟全部被我军收复。同时,派出小股部队化装成老百姓,炸毁包头以东的铁路,阻止日寇的铁路运输。从此,日寇再未敢进犯绥西,只能龟缩在铁路沿线城镇。何文鼎率部在内蒙古一带同日、伪军多次激战,最终将日寇赶出了西北,守住了西北的北大门,使得日军铁蹄没能践踏到陕西、甘肃等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战。
何文鼎将军的侍从副官尚万仁回忆,他们有一次在阵地前沿观察敌情,日寇的炮弹呼啸而下,落在工事附近,部下劝何退避,他镇定自若不肯离去,警卫员王寿山硬架着胳膊将他拉了下去。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个个勇猛异常,他的部队骁勇善战的美名不胫而走,经过数百次战斗,打垮了日寇的疯狂进攻,防守阵地寸土未丢。日寇凭借飞机、大炮和先进武器,就是没有打过只有步枪的关中将士。黄河后套百姓称“陕西冷娃兵就是厉害”“何文鼎是有星宿的福将。”五原大捷庆功会结束后,他就在当地聘请高道及和尚,为阵亡的将士分别诵经三天,隆重给悼念。予8月,何文鼎到重庆述职,受到蒋介石召见。蒋对何“勖勉备至”,并送手枪四箱、冲锋枪两箱。回绥途中,到宁夏银川成功劝说马鸿逵同心抗日。

据长期跟随他的小麦屯人、炊事兵朱景彦说:“何文鼎作为一个长官,没有小灶,与将士们一起吃同样的饭。每天的伙食基本都是稀饭、蒸馍、锅盔、面条、豆芽、咸菜、辣椒面。”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何文鼎的侄子何振歧、高庙村的侯智雄、张健鼎等人回忆:何文鼎经常穿布军服,很少穿军官服,平易近人,喜欢下象棋,在他的部队中,任何人都可与他对弈。在战场上更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勇往直前,真正做到了与将士同甘苦、共患难,向心力、凝聚力很强。所以士兵们能吃苦、不怕死,战斗力也很强。只要哪里有日寇进攻,他立即提枪到达,乡党、卫兵拉都拉不住,身上的伤口不下五处。每次出战前,都会给妻子写好诀别书,安排好后事。
1943年3月26日,伊克昭盟札萨克旗亲日派举行武装暴动,4月15日,乌审旗保安队官兵两千多人,在奇金山(哈诺墨拉)领导下,又举行暴动。4月22日,当局下令何文鼎率新26师78团、骑7师21团,由桃力民前往乌审平乱。暴动分子凭借枪法准,躲在红柳林里向外射击,士兵伤亡较多。何文鼎便改变策略,部队只包围,不进林。炮兵连轰三炮,暴动分子就纷纷跑出来跪地求饶。5月5日,部队占领了乌审旗王府,乌审旗护理扎萨克兼保安司令在陶利庙投降。随后对伊克昭盟各旗出兵。5月12日,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提出和平解决“伊克昭盟事件”6项要求,经过4个月的反复谈判,国民政府答应了要求,事件和平解决。稍后,原驻伊盟的新26师、骑7师组建为暂编第9军,何文鼎升任军长。9月,暂9军改番号为第67军,何因在黄河后套西山嘴抗敌有功,升任陆军67军军长,率全体官兵一直坚守绥远东部,同日寇隔河对峙,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何文鼎将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抵御外侮,身先士卒,奋不顾身,为救国救民做出了不朽贡献。今天,我们缅怀英雄、讴歌英雄的同时,更应该铭记那些不顾生命、舍生忘死的抗日将士,铭记和颂扬他们崇高的精神,激励我们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伟大的事业而前赴后继!(图 / 田浩地 何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