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夫人·牛肝菌”杯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
餐桌上的美味—牛肝菌
文/袁荷叶
2025年6月26日,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假座上海徐家汇华夏宾馆,召开了“牛夫人”杯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大赛宣讲会。这是研究会的一大盛事,它的意义在于将文学融入企业文化,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再现企业精神,让企业文化在文学的滋养中更具生命力与创造力。
会后我们每一位与会者得到一份牛夫人牌牛肝菌,这不仅是让我们体验牛肝菌的美味,还在于让我们感受其中的科技含量与人才精神。
石建极是上海著名的盛大花园投资商,是一个成功的房地产商。石建同是宏博集团的副总,曾在西双版纳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有插队的经历,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情感。而纪开萍生于斯长于斯,工作在菌菇科研所,是研究人工培植菌菇的女神。三个不同工作领域的人,只因牛肝菌的媒介作用而殊途同归,三人行成就了一项伟大的事业,一项造福于人类的创举!用瓶栽方式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每天育出成吨的牛肝菌。
何为牛肝菌,牛肝菌乃山中珍品,虽说在它的生长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速,菇朵儿伞形般地簇拥展开,有漫山遍野感。但因野外生长条件的局限性,牛肝菌远供不应求,始终是市场的紧俏品。
而它独有的美味,引无数人勇闯崇山峻岭,不惧遭遇被雨后的泥泞滑倒,被荆棘划伤,被毒蛇咬伤,或被摔入悬崖,那采摘的成本一不小心就是一条命。人工培育牛肝菌的出现,解决了所有这些危如累卵的问题。而人工栽培的又不失为野味,生物学家纪开萍殚精竭虑剖析了野生牛肝菌的成分,研制了与野生同样成分的牛肝菌,所以他们有同等的滋味,同等的营养成分,保持了原始自然的风味。不同的是野生的如果没有辨别能力,可能采到有毒的,而人工栽培的就没有这个风险。
我一向喜欢吃菌菇类菜肴,去火锅店只选菌菇底料的,喜欢那别有的香味。我自以为尝遍了市场上所有的菌菇,却是孤陋寡闻,在这次牛肝菌征文盛会中我还第一次听说有一种菌菇叫“牛肝菌”,状如牛肝。我还幸运地和它的人工栽培者,我眼中的具有居里夫人精神的纪开萍合影呢!
打开菌菇礼盒,一群牛肝菌套着白色的网衣静静地躺在盒内。我随手拿起上面两个,褪去他们的束缚,将他们就地立于盒盖上。两个牛肝菌一大一小顿时生动起来,像童话中的两个小精灵。如果在它们身边缀一些细微的小草小花,再放一些灵动的小动物,如兔子乌龟小松鼠等,那就是一个富有诗意的童话世界了。
欣赏完后,我食欲大增,按照盒盖上不同的料理方式,首先选择了第一项,黄油煎牛肝菌。
我将两个牛肝菌洗净后一个横切一个竖切,在平底锅放上一块黄油,待油化开后, 将牛肝菌片一片一片铺满锅底,两面略黄时,乳香味拌着菌香味氤氲而起,两味相融香味愈发浓郁起来。我把它们装入精致的菜碟上,取一小杯半斟公鸡牌崇明老白酒。(前不久因参加崇明公鸡牌老白酒征文而特地买的,后邀朋友品味个中美滋味,尚有剩余)。琼浆玉液伴牛肝菌片,片片唤醒味蕾。我自饮自酌,亦酒亦菌,菌酒互趣,怡性养神,自觉有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境界。竖切的牛肝菌外脆里嫩,轻轻一嚼满口留香,牙口不好的也能嚼出山中奇味。横切的里外通脆,此味更胜一筹,耐嚼耐以寻味,风味独特悠长!
如此美味,焉得独享,于是择一吉日,邀上两友共享。我已尝得黄油煎牛肝菌,按牛肝菌礼盒盖上的另一料理指南,选择了鸡汤牛肝菌一列。我不爱吃有翅膀的肉,就以小排代鸡肉煮牛肝菌汤,汤内放上一根来自美国的西洋参,这汤又鲜又有营养,牛肝菌片在沸腾的汤汁中翩然起舞,香味弥漫,朋友闻之,赞不绝口,好生期待!
朋友每每来我这里都会带上他们煮的菜,或饭店里订购的,只为让我不必劳累忙碌。虽说我邀请他们来是喝牛肝菌汤的,但她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带来了她们的菜,我喜欢吃的有面拖膏蟹炒毛豆,有蒜泥煎明虾,干煎油带鱼等等。这些菜足够鲜味,可这一天它们退居了二线。深褐色的菌片,经过肉汁的浸润,肥腴滑爽,香软鲜嫩,汤味更是浓郁醇厚,原汁原味,可谓国中绝世美味之一。这日午餐牛肝菌成了众箸之好,菌不离箸,匙不离汤。还好我得到的这一牛肝菌礼盒足够我们三人饕餮一日。
朋友们吃过了小排煮牛肝菌汤,似意犹未尽。我便按盒盖料理指南的第三种吃法,青椒炒牛肝菌,以作晚餐。一般菌菇的背面呈网状形的,结构松散,炒出来的菌肉容易碎裂而细烂。而牛肝菌背面无菌褶是平的,显得菌肉厚实,便于切片翻炒,屡煸不烂。炒熟后的菌片则润滑鲜极。
我先用半个大蒜头切片用油煸香,放入几个小米椒炒出浓香味,然后放上三个切好的牛肝菌片大火反复煸炒,待牛肝菌熟透放上切片的青椒。青椒不必炒得太熟,以免坏了绿色。用淡花白瓷金边餐盘盛装这道菜,衬出了这道菜的色香味,红的白的绿的配着牛肝菌色显得雍容华贵,艳而不俗,优雅而具品味。那香味的程度就像我小时候爱闻的栀子花浓而不腻,沁人心脾。朋友们与我一样只知最名贵的松茸,但就不知道牛肝菌,第一次品尝就为它的美味倾倒。她们因我的“宴请”知道了牛肝菌,因我的讲解而名闻了它的研制者纪开萍。
牛夫人牌牛肝菌不仅有它极致的美味,还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等功效,对贫血、体虚、头晕、耳鸣有一定疗效。还有抗流感病毒、防治感冒的作用。
杨万里《蕈子》一诗“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莼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生动地写出了菌子的形象与美味,恰喻牛肝菌。得其真意,回味无穷!感谢纪开萍女神让山中珍品进入寻常人家,极为丰富了中国餐桌文化。
袁荷叶,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爱好文学。有诗歌、对联、散文、论文、文学评论等作品散见于各书刊杂志。
“牛夫人·牛肝菌”杯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
李时珍与牛肝菌(民间故事)
文/言永祥
明代嘉靖年间,曾任知县的李时珍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
一日巡访乡里,见村口老槐树下围满衣衫褴褛的村民。 跛足的王老汉正用草绳捆扎溃烂的脚踝,脓血已浸透破布,疼得他额角青筋暴起。
李时珍蹲下身,指尖轻触王老汉的伤口,沉声道:“此症若用虎杖根捣汁外敷,三日可痊。”说着从药箱中取出虎杖根交与王老汉。
“李大人,这药⋯⋯我们买不起啊⋯⋯”王老汉嗫嚅着,浑浊的眼中满是愧色。
李时珍缓缓起身,目光望向远处官署的飞檐,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愁绪,久久未语,心中暗暗发誓:“此生必为天下苍生编撰一部实用医书!”
当夜,他将多年积蓄的俸禄全数分给村民,又在药箱上刻下一行小字:“存心济世,不计利之有无。”
此后,李时珍一边行医,一边携弟子庞鹿门和庞宪跋山涉水,采药著书。
一日,师徒三人行至西南边陲,见遍山奇花异草,不禁大喜。
云南籍的弟子庞宪眼疾手快,从林中采回一筐野菌,兴奋道:“先生,此乃‘菌中之王’鸡枞菌!”
擅长药理的庞鹿门好奇,接过细看,见那菌子伞盖白嫩,清香扑鼻,不禁赞叹:“《黔书》载鸡枞菌“秋七月生浅草中,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纷披如鸡羽,故名鸡;以其从土出,故名枞”,莫非便是此物?”
李时珍捻须笑道:“是啊!此菌生于白蚁巢旁,需千年朽木、湿润山风方能生长,当地百姓视若珍宝,连皇宫御膳也以它为贡。”
说着,他取一菌细嗅,神色郑重道:“此菌甘平无毒,可益胃清神,治痔疮之效尤佳。”
庞鹿门闻言提笔记录。李时珍略思片刻,又道:“百姓如此喜爱,不妨归入‘菜类’。”
于是,庞鹿门将李时珍所言一一记下,后载入《本草纲目》菜类,称“鸡枞(鸡菌)”。其性味:甘、平、无毒;主治:益胃清神、治痔。
转天,熟悉当地风俗的庞宪,上山采集草药时,忽闻身后传来微弱的脚步声。回身望去,只见一位白发老妪佝偻着背,背上趴着一个三岁女童,只见那女童双目微阖,唇干如纸,呼吸如游丝。
他上前询问,才知女童高烧多日未退。老妪孤身一人,且山路崎岖,无力下山求医。庞宪当即搀扶祖孙二人,赶往李时珍居所。
李时珍为女童切脉后,从药箱取出一粒蜡封紫雪丹,对庞宪道:“温水化服,半粒足矣。”此紫雪丹可是大名鼎鼎的“凉开三宝"之一,与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合称三宝。诊脉间隙,三人得知女童身世:其父早年丧身虎口,母亲采菌时坠崖而亡,唯留这对祖孙相依为命,屋内顿时静默无声。
临别时,老妪颤巍巍捧出一个陶罐,揭开竟是蒸得金黄的鸡枞菌:“先生路上用,山里新鲜着呢。”原来庞鹿门早已按照老师的吩咐给老妪悄悄留下三两银钱。李时珍望着祖孙二人渐行渐远的背影,竹杖在青石板上敲出沉闷的声响。
次日,庞宪从山中带回一株奇菌。那菌盖如黑曜石般深邃,菌柄洁白如玉,足有孩童手掌大小,密布暗红色鳞片,边缘缀着晨露。
“师兄细看,此菌与鸡枞迥异,却更显肥厚。”庞宪对师兄庞鹿门的话音刚落,李时珍已俯身轻触菌褶,用银针轻刺菌孔,琥珀色汁液蜿蜒而出,印在青石上。
“菌肉竟似牛肝般细腻!”听了师弟庞宪话语的庞鹿门轻按菌褶,惊呼道。
“正是老妪所言的大山珍品,因它长得像牛肝,山民就叫它牛肝菌。”庞宪抢着说道。
庞鹿门细观横断面,说:师弟说的对,此物在《滇南本草》里有记载。”说着转向李时珍:先生,此物应否载录“本草”?”在一旁的庞宪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自然载入!”
此刻,李时珍正用竹刀剖开菌体,菌肉如丝绸般滑落,闻之他摇头轻叹:“医书当载百姓可用之药。此菌虽美,采之不易,分布在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里。”说着,他眼前又浮现老妪的凄凉身影,再者需一日之内食用,否则腐坏,可谓劳民伤财。“此菌不入也罢!”
庞鹿门不解道:“此菌能通经络、治风湿,为何弃之?”庞宪愕然无言,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背篓的竹篾,说:“大山百姓采此菌为生啊!”
是夜,油灯摇曳。李时珍将牛肝菌平置于案,此菌确如庞鹿门所言,味甘可食,具消食和中、祛风寒之效。他也理解云南籍的弟子庞宪,乐见家乡的一草一木载入医书。
李时珍正在油灯下反复思量,窗外忽然传来驿马长嘶。驿马嘶鸣中,只让他想起当年在太医院见过的贡品驿马——那些承载着荔枝的驿马,不也是只为权贵奔忙吗?
医书载药,亦当载世道!若将其载入医典,恐成权贵专享之物,反令民间徒增采撷之苦。
“此菌如山中隐士,”他轻抚菌盖上的纹路,像是对牛肝菌对话,“俟海内清平,汝自当入百姓家!"
最终,他手指在《本草纲目》空白页的停顿,如同留给未来的答案。
菌香默默飘过五百年。在二十一世纪,当科学家纪开萍的研发团队成功破译大地密码,让野生牛肝菌转化为人工驯化的科技珍馐;当山野的赭红化作万家炊烟,“牛夫人”牛肝菌品牌将李时珍"自当入百姓家"的夙愿,终在菌香袅袅中圆满。
昔年未被《本草纲目》收录的那株像伞一样的牛肝菌,如今已成乡村振兴的"致富伞",早已用其菌香书写了最完美的答案。
(注:文中"虎杖根"外敷与"紫雪丹"内服之法均载于《本草纲目》,现代中医临床仍沿用此方,尤以北京同仁堂所制"紫雪丹"为典范。据考,《本草纲目》确未载牛肝菌。)
【作者简介】言永祥,笔名一言,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后定居美国,担任美国汽车世界杂志社副社长。各类作品曾发表在中外报刊杂志上。《依然执着的解脱》诗集,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