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十九卓嘎》的赏析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4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性时刻,“七一勋章”的颁授成为民族精神的集中彰显。其中,卓嘎——这位数十年如一日守护西藏玉麦乡边疆的巾帼英雄,以其平凡而伟大的坚守震撼了国人。诗人马学林以十首诗词,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古典形式,为卓嘎谱写了一曲跨越时空的赞歌。这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功绩的礼赞,更是对边疆守护者群体的集体致敬,其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值得深入解读。在青藏高原的苍茫云海间,在玉麦乡的猎猎红旗下,卓嘎一家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国土的事迹,通过中共中央颁授“七一勋章”的崇高仪式,镌刻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诗人马学林以十首诗词作品,用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韵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这位雪域守护者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赞歌。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个人功绩的礼赞,更是对一种精神高度的追寻与诠释。
一、忠诚守护:边疆卫士的精神雕像
1. 组诗以多维视角塑造了卓嘎的立体形象。“雪域赤诚辉碧天,云边牧守护疆埏”(七律·一先韵)开篇即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面——在碧空如洗的高原上,一个身影与云朵为伴,以放牧为掩护,守护着祖国的边界线。“荒原永固平安驻,石地寒深脊作椽”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形象,在石多土少的荒原,守护者的脊梁成了支撑国土的椽木,这种意象将物理意义上的守护升华为了精神意义上的支撑。
2. “六秩躬耕千岭月,一门共举百年旃”(七律·一先韵)点出了卓嘎事迹的两个核心要素:时间跨度和家族传承。六十年如一日,守望千岭月色;一门忠烈,共同高举百年旗帜。这种跨越时空的坚守,使得卓嘎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而成为一种精神传统的当代体现。
二、艺术构筑:多元体裁中的主题变奏
1. 马学林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诗词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从七律到五律,从《山花子》到《临江仙》,每一种形式都提供了不同的表现可能。
七律的庄重典雅适合表现宏大主题:“高原卫国志无移,雪岭巡边守固时”(七律·四支韵)对仗工整,音韵铿锵,展现了守护边疆的坚定意志。“石室刻铭标界址,羊肠步月护旌旗”则通过“石室刻铭”与“羊肠步月”的意象对比,表现了边疆守护的具体实践与象征意义。
2. 五律的简练精悍则更适合聚焦核心意象:“风霜玉麦连,卫国数旬年”(五律·一先韵)开篇即点出地点(玉麦)、手段(经历风霜)和时间(数十年),语言高度浓缩而意境全出。“父女同擎帜,天河并立肩”将父女并肩守护的形象与天上的银河相映衬,赋予了平凡事迹以史诗般的壮美。词作则以其长短句交错的特点,创造了更为流动的抒情空间:“雪域擎旗玉麦寒,卅旬父女战疆边”(山花子)以叙事入词,直接道出事迹概要;“日月星辉霜裹鬓,山河共证赤忱丹”则转入抒情,通过自然意象的铺陈,表现岁月流逝与赤诚不改的辩证关系。
三、意象系统:自然与人文的精神交响
1. 这组诗词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统一的意象系统,其中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交织,共同服务于主题表达。雪域高原的自然环境构成了意象系统的基底:“雪域”、“云边”、“荒原”、“石地”、“千岭月”、“风霜”、“雪山”等意象反复出现,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更暗示了守护行动的艰难险阻。这些意象带着寒冷、孤寂、险峻的质感,反衬出守护者火热的爱国心。
2. 人文意象则主要体现在守护行动的具体元素上:“碧天”、“疆埏”、“旌旗”、“勋章”、“界碑”、“碉房”等意象,代表着国家主权与守护行动的具体实践。特别是“旗帜”这一意象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一门共举百年旃”、“羊肠步月护旌旗”、“共同擎旗赤”、“石砌房前展红帜”——成为连接家族传统与国家认同的核心象征。
3. 最富深意的是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的融合:“丹忱昭日月,铁臂护遐荒”(五律·七阳韵)中,人的赤诚(丹忱)与自然永恒(日月)相映照,人的力量(铁臂)与荒远土地(遐荒)相结合;“日月同辉昭赤胆,山河同证忠坚”(临江仙)则直接让自然元素成为忠诚的见证者。这种意象处理方式,暗示了守护行动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一种与天地对话的存在方式。
四、时代价值:勋章精神与民族记忆
1.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创作于2025年8月24日,是对2021年“七一勋章”颁授事件的诗意回应。这种时空距离使得创作不再是简单的事件报道,而是一种经过沉淀的精神提炼。“勋章耀处春风浩,格蕊芬芳聚众贤”(七律·一先韵)点出了颁授仪式的深层意义——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倡导与弘扬。“勋绩光辉春雨涌,格桑花映赤诚琪”(七律·四支韵)进一步将勋章比喻为春雨,滋润着格桑花般的赤诚之心。这些比喻暗示了崇高荣誉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2. “勋绩铭金石,芳流万古祥”(五律·七阳韵)、“勋绩光寰宇,千秋仰美名”(五律·八庚韵)等诗句,则强调了卓嘎事迹的历史意义。诗人在这里扮演了传统社会中史官的角色,以诗词为工具,将当代事迹转化为民族记忆,融入文化传统。
3.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家族传承的强调:“三代精忠日照奇”(七律·四支韵)、“两代承、雪域守疆场”(翻香令)等诗句,不仅突出了卓嘎一家的事迹特点,更在深层上呼应了中国文化中“忠厚传家久”的传统观念,使得边疆守护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一种家训传承。
五、时空交织的坚守叙事
1. 马学林的诗词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在时间维度上,他反复强调“六秩”“五旬”“卅载”“数旬年”等时间意象(如《七律·下平声一先韵》《山花子》),通过时间的累积性凸显坚守的艰难与可贵。在空间维度上,“雪域”“荒原”“石地”“玉麦”“羊肠”“碉房”等地理意象(见多首诗词)勾勒出边疆环境的艰苦卓绝。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使卓嘎父女的守边事迹超越了个人行为,升华为一种与天地同在的永恒精神。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中的“石室刻铭标界址,羊肠步月护旌旗”——诗人将具象的边防工作与象征性的国家主权意识巧妙结合。“刻铭”既是实际意义上的界碑刻画,更是历史铭文的隐喻;“步月”既写巡边之夜,更暗含“披星戴月”的奉献精神。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赋予日常巡边以史诗般的厚重感。
六、意象系统的精神象征
1. 诗人精心构建了一套相互关联的意象系统:红旗系列(“擎旗赤”“展红帜”“旌旗”)、自然物象系列(“格桑花”“雪山”“春风”)、身体意象系列(“铁臂”“霜裹鬓”“赤心”)共同编织成意义之网。其中“红旗”作为核心意象出现7次之多,在《浣溪沙》中“石头房上赤旗扬”的描写尤为震撼——以巨石之固衬红旗之艳,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强烈冲击。而“格桑花”的反复出现(《七律·四支韵》《翻香令》)更具深意:这朵高原之花既象征卓嘎的女性身份,又寓意其如花朵般柔韧而顽强的生命力,更与“聚众贤”“万古祥”等短语呼应,暗示其精神的传承性。
2. 身体书写同样值得关注。《五律·八庚韵》“丹心昭日月,雪域守清明”中将“心”与“域”、“日月”与“清明”形成微观与宏观的对应,使守边者的身体成为国家领土的诗意映射。这种“体疆合一”的写法,完美诠释了“以身许国”的崇高境界。
七、古典形式的现代转译
1. 马学林选择用传统诗词形式歌颂当代英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他严格遵循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格律要求,却在古典框架中注入现代精神。如《临江仙》下阕“日月同辉昭赤胆,山河同证忠坚”,既符合词牌对仗要求,又用“赤胆”“忠坚”等现代词汇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2. 在结构安排上,十首作品形成有机整体:三首七律庄重宏大致敬功绩,三首五律凝练集中凸显精神,四首词作则以长短句的交错增强抒情性。特别是《翻香令》中“碉房立,红旗展,两代承”的三字顿挫,模拟出边疆行走的节奏感,体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八、多维立体的英雄塑造
1. 诗人避免简单化的歌颂,而是从多个角度刻画真实可感的英雄形象:既是“铁臂守山川”的守卫者(《五律·一先韵》),又是“体染数旬霜”的普通人(《五律·七阳韵》);既有“巾帼坚心”的刚毅(《七律·七阳韵》),又有“格蕊芬芳”的柔美(《七律·一先韵》)。这种立体刻画在《山花子》中达到高潮:“日月星辉霜裹鬓,山河共证赤忱丹”——星霜染鬓的细节描写与山河作证的宏大叙事并置,使人物既有岁月的质感又有历史的高度。
2. 更可贵的是对家族传承的强调:“一门共举百年旃”(《七律·一先韵》)、“三代精忠日照奇”(《七律·四支韵》)、“两代承、雪域守疆场”(《翻香令》)。诗人敏锐捕捉到卓嘎事迹中的代际传承意义,将个人行为延伸为家族传统,再升华为民族精神链环中的重要一环。
九、当代诗词创作的价值启示
1. 这组诗词的创作实践为传统诗词的当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证明古典形式完全能够承载现代主题,《浣溪沙》中“石头房上赤旗扬”这样的句子,既保留词牌的婉约特质,又充满时代气息。其次展示如何用传统语汇构建现代意象:如“勋章”这一现代物象在多首诗词中出现,却能与“春风浩”“耀诗年”“光寰宇”等古典表达和谐共存。
2. 最重要的是,诗人成功实现了“国家叙事”的个性化表达。通过聚焦卓嘎具体的巡边细节(“石室刻铭”“羊肠步月”),避免了口号化的歌颂;通过“玉麦香”“霜裹鬓”等感官描写,使宏大主题变得可触可感。这种将国家话语转化为诗性话语的能力,正是当代诗词创作最需要的突破。
3.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既是一座用文字铸就的边疆诗碑,也是一次传统诗词的现代涅槃。在卓嘎“躬耕千岭月”的身影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坚守,更是一个民族对家园的挚爱,一种文明对边界的诗意定义。这些诗词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们超越了功利计算,触及了人类最古老的情感——对土地的眷恋,对责任的承诺,对价值的坚守。当勋章的光芒渐褪于历史长河,这些诗句将继续诉说:曾有人用一生,在雪域之巅写下对国家最深情的告白。
结语:诗词与精神的交响
1. 马学林的这组卓嘎赞歌,通过传统诗词的形式,完成了一次对当代英雄的精神礼赞。十首作品形式各异而主题统一,意象丰富而核心突出,既有个体情感的抒发,也有集体价值的弘扬。在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了雪域高原的苍茫辽阔,看到了猎猎红旗的耀眼夺目,更看到了一个家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
2. 这些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表现,更在于它们参与构建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话语表达。通过诗词的传播与诵读,卓嘎的事迹得以超越新闻事件的短暂生命周期,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成为激励后来者的精神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诗人不仅是创作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精神的传承者——他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情感,为我们这个时代雕刻了一座不朽的精神雕像,让雪域赤诚的光芒,通过诗词的折射,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