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自传》有感
尤其臣
崔淑善是我家属的二叔,河东区独树头村人,他用三年时间以八十七岁高龄撰写出自传。我拜读文稿,感概万千,他以时间延续为线,以自行足迹经历为内容,用最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经历,书写着人生如歌,时间流逝的人生。我反复拜读,认真体悟,感悟到这不仅是他个人一生事迹的回忆,也是他家族历史的写照,还是国家近一个世纪缩影。文中所描写的亲情关爱,母亲的坚强伟大,节食救母,顽强拼搏,不屈不饶,自强不息,责任担当,乐观向上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亲情筑起安全屏障 阅读自传中的童年故事,仿佛穿越时空,把我们带到了那兵连祸结,鸡犬不宁,民不聊生,兵荒马乱,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作者的命运和旧中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让我们看见一个旧中国的孩子,如何踉跄成长,一个中华民族如何与命运抗争。唯有亲情之泉浇灌出坚韧的枝杆,才能长出嫩芽、绿叶,闪耀着生命的光泽与人性的温暖,唯有亲情才是黑暗中永不熄灭的灯,是亲人们在绝望中的扶持,大姐不忍弃婴于荒野的恻隐之心,大姐绝望中的呼唤“俺弟弟没死”,在死神面前夺回弟弟的生命。作者十二岁冬天步行几十公里过沂河到航流村给三姐取眼药,寒风凛冽,踏着薄薄的冰凌,双脚被蒺藜扎破,血流如注,一瘸一拐地晚上八点才回到三姐家,一个不满十二岁的孩子冒着生命危险,忘记疲惫,忘记痛苦,忘记惧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给三姐取药治眼。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他有如此大的勇气和胆量呢?是亲情的力量,是割舍不断的亲情,是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的姐弟感情,二哥用自己的身体覆着弟弟掩护飞机轰炸,兄弟俩割草时的“二仙传道”,还有三姐汪边呼喊“快出来”。文革挨斗时母亲叮嘱穿好棉裤防止跪长时间膝盖疼。三姐出嫁七岁的作者来到新房,“姐咱回家吧”,三姐拿出糖块塞给弟弟,“兄弟你听话回家,明天叫咱娘来叫我”,这段姐弟对话,充分表达了姐弟俩依恋至深,是寒冬时节的暖流,是夏天般火热,姐姐塞来的糖块,是无奈离别中的甜蜜慰藉,也是手足情最朴素的表达。作者不愿寄人篱下,七岁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仅凭来时默记的“岗亭、白鹅、大槐树”,竟独自穿越五里兵荒马乱之地,不惧怕国民党军营、汽车、岗哨,精准找到大姐的家,这段叙述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机智、勇敢、聪慧。 大姐就是保护伞,大姐家就是安全港,亲人就是避风港。
母亲坚强伟大
作者的母亲也是我家属的奶奶,我没读这本自传时,从和家属的交流中己得到老人的信息。老人生活的艰辛,文革挨斗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对子女教育,期份平反昭雪的心情等,我己感受到一个母亲的伟大坚强了。读自传后我更加感受到母亲的坚强伟大。作者的母亲(我的奶奶)是个裹脚女人,一九四零年丈夫去逝时刚刚三十六岁,年轻受寡,同年十六岁的二女儿离逝,三十六岁丧夫失子,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没有击倒她,她无怒无悔地支撑着这个家,用她那瘦弱的身躯带着四个孩子艰难地度日,一个小脚女人既当爹又当娘,在生产工具极度落后的旧社会,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靠锨挖手刨人拉,种仅有的五亩半薄地养活一家五口人,那艰难困苦是无法言表的。老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孩子长大了我就行了,这是她唯一的希望也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尽管这样艰难,她让四个孩子都去读书,在那困苦的旧社会吃都吃不上,穿都穿不暖,那有几个读书的人,可见老人的眼光如此超前,老人的智慧如此远大,老人的思想如此解放,这是何等的伟大与睿智呀,我为有这样一个奶奶而自豪。老人的一生不仅承受着辛劳之苦,更重要承受着精神上的冤屈及折磨,这种精神之苦远大于辛劳之苦,土改时错划成地主成份,文革时受尽批斗,下跪、截高帽、扫大街 等,一家人儿子、儿媳下跪挨斗、挨批,脸被打肿了,手、脚被捆绑了,戴高帽游街,天天以泪洗面,提心掉胆、担心害怕、惊慌不安,受尽精神摧残,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尽管这样老人没有倒下,她坚强地带着四个孩子与命运抗争。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后代要铭记在心,要以此激励我们的斗志,振作我们的精神,警醒我们的意识,毋忘我们的过去,牢记我们伟大的母亲(奶 奶) 。
乐观孝顺责任担当
我认识作者崔淑善二叔已有三十八年了,每次和他交流既感到舒心又开心 ,他的言谈举止让人感到乐观向上,他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着我,同他交往感觉不到烦脑与忧愁,再难再苦的事在他面前迎刃而解。看了他的自传后,我发现这是他骨子里就有的基因,流淌在血液里,渗透在骨髓里东西,七岁穿越国民党军营区,十二岁给三姐取眼药,成年后到甘肃、兰州一带卖刀剪、到东北釆山药、开灯具厂等都体现出他乐观对事对物的心态。自传中,“再穷也得过,再难也得受,儿孙自有儿孙福,车到山前必有路”,文革挨斗和红卫兵路上的对话,“兄弟请放心,二哥还没活够,我上有老娘,下有两个不懂事的孩子,我有任务有义务,没完成任务绝不会死”。他说的这些话,充分体现了他乐观向上的心态,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不是没有苦恼,也不是没有忧愁,他是把这些苦脑、忧愁当做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所以再大的困难他都能迎刃化解,再大的艰难险阻他都能顺利度过,他这种积极向上乐观处事的风格值得我们发扬光大。自传的毎个字每句话 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敬仰和爱戴,每处动人的故事都是对母亲的真情展现。作者两岁失去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身上既有母爱也有父爱,小小年纪陪同母亲种地,成为母亲帮手,母亲老了给母亲祝寿,母亲去逝时心灵感应梦见老母亲。五八年吃食堂,母亲饿得脸浮肿,命悬一线,作者心急如焚,回到学校省下窝窝头 拿回家给母亲吃,挽救母亲的生命,这种节食救母,不就是当代的王祥卧冰求鲤吗?这种品德,这种孝顺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标杆。我阅读自传发现,作者所经历的每件事,所做过的每项工作他都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对待家庭成员他敢于担当,十二岁不畏艰险为三姐取眼药替母亲分忧,成家后外出淘金,东北菜药,给儿女盖房,当生产队队长,灯具厂外销,脚蹬三轮车送货等等我们都能感悟到作者有责任,有担当,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正视困难,敢于解决困难,特别是漫长十三年的申诉路,跑断了腿,累弯了腰,罚过跪,挨过斗,他不气馁,不退缩,最终在母亲有生之年,让母亲亲眼看到了为自己的平反昭雪,圆了她的梦,雪了她的耻,使她抬起了头,挺起了胸膛,扬眉吐气地欢度晚年,也为后代改变了生存环境 。
吃苦耐劳自强不息
作者的一生是勤劳奋斗自强不息的一生,两岁失去父亲,自幼担起同龄人还没干过的事情,炼就了不怕吃苦,不怕困难 ,敢于拼搏的精神。他八个月的东北“探宝”(采药),尝尽了酸甜苦辣,世态炎凉,抬头看人,低头吃饭,五味杂陈的日子,甘肃、兰州一带卖五金刀剪睡在路边,啃着窝窝头,饥一顿饱一顿,为了让母猪给小猪仔喂奶 ,他睡在猪圈里,吃在猪圈里终于训服了母猪。一九七二年盖屋,天不作美,大雨倾盆,屋檐淋湿,土坯淋坏,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让老娘及家人住上了新房,纵观这些作者充满传奇和探险,虽不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充满挑战的一生,既有惊涛海浪也有惊心动魄,万般苦难皆自渡,心若向阳,无畏悲伤,这些炼就了他坚强的意志,他的一生是吃苦耐劳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是充满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一生,面对困难他毫不畏惧,遇到险阻他顽强拼搏。现在他已是九十岁高龄老人,每当和他交流总有一种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十分难得的家风家教财富,值得我们后代子孙学习和传承,可以说是无价之宝,我们就让这种力量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吧!让我们创造出老人所期望的光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再成长。
作者简介:作者尤其臣,临沂大学中文系毕业,爱好文学,喜欢打兵乓球、太级拳,喜欢交友。
策划/徐守玺 编辑/尤其臣
作者/尤其臣
2025 年8 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