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山溪谷与“仙人头”的传说
文/张海霞
在巍巍太行山深处,藏着一个名为“三山溪谷”的地方。这里有三座奇峰相连,云雾缭绕,溪水潺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被称为 “仙人头” 的山峰——因山顶一块巨岩形似一位昂首向天的古人侧脸而得名。关于“仙人头”和这片土地的传说,世代流传,充满了神奇色彩
仙人头与汉代将军的传说
相传在汉代,一位不愿屈服于叛军、坚守正义的将军,在“仙人头”山一带据守。他并非寻常山大王,而是一位不肯同流合污的义士,在此占山为王凭借地势天险与叛军周旋。将军治军严明,相传其告诫士兵“骑马牵马步行,徒步者脚下留情,伤害田者处斩”,深受当地百姓敬仰。
将军最终在一次惨烈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不愿被俘,毅然登上山顶。传说,在他生命最后一刻,天神感其忠义,将他的身躯点化为山石,永远面向苍穹,守护着这片土地。这便是“仙人头”的由来——那方巨岩,便是将军不屈的化身。至今,山中仍不时可寻到锈蚀的剑柄、枪头,跑马栈道,据说便是当年那场大战的遗物。
左坡村的变迁
山下的左坡村,如今宁静祥和,但它的历史却与战乱和迁徙紧密相连。 据村里的郝同林老人讲,原来的左坡村并不在这个位置,而是在后边的深山沟里,那时候叫“后沟村”。至今,那里还散落着一些石碾盘、曾经用来晒粮食的场院,以及厚重古朴的石臼。这些物件静静诉说着过往的岁月。
最早的定居者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的吕姓一家。虽然家丁并不兴旺,但他们在此扎根,开枝散叶,成为这片土地的开拓者。村民们的先辈为了生存,不仅与山间的“大王”们斗智斗勇,还在坡地上开垦田地、搭建家园。那时,人们用石臼捣豆做豆腐,日久天长,厚厚的石臼甚至被磨了下去,这些痕迹至今仍可见证。
由于后沟村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村民常遭土匪抢劫。为了生存,大家最终决定集体迁往一处人多势众、不易受侵扰的地方——也就是如今的左坡村。在这里,他们重建家园,延续香火,也逐渐过上了更为安宁的生活。
烽火与驿道
在仙人头山的西侧,一座古老的墩台巍然屹立,它是穿越了两千年时空的沉默哨兵。这座墩台,正是自战国、汉代以来用于传递紧急军情的烽火台体系的组成部分。
每隔四十里设置一座,形成一个连绵不断的通信链条。墩台内常备有油缸、柴薪等燃料。一旦发现敌情,守台士兵便会立刻点火示警。下一个墩台的瞭望者看到冲天的烟柱或夜晚的火光后,便会立即点燃自己的墩台。就这样,一墩接一墩,重要的军情便能以当时最快的速度传递到远方,让后方得以提前预警、准备迎敌。
从烽火到奏折:
墩台功能的演变与延伸揭示了墩台在和平时期的另一重巧妙用途。
在古代,官员散朝后居住分散,若朝廷有紧急事务需要召集,逐一通知效率极低。于是,人们想到了利用现成的烽火台。通过点燃墩台发出特定的信号,官员们看到后便知京城有要事,需迅速返回。这可谓是古代版的“紧急呼叫系统”。
驿卒骑着快马,背负紧急公文或奏折,飞驰而下。到了四十里外的驿站,换马不换人立刻启程奔往下一站。山下那条蜿蜒的跑马道,其功能也因此变得更加立体。它不仅是将军和士兵们策马奔驰、演练兵马的军事要道,也是那些忠诚的驿卒们传递文书、换马接力所奔走的生命线。
时光荏苒,烽火已熄,驿马已逝。如今墩台静默,跑马道也荒草萋萋。但当我们驻足于此,仿佛依然能听到——风中传来战马的嘶鸣与驿卒急促的马蹄声,那是历史深沉而有力的回响。
八路军与红色印钞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1942年,左坡村又书写了新的传奇。一队八路军战士曾在此秘密驻扎养伤左坡村的百姓们冒着危险上山采药,精心照料这些为国家和民族而战的伤员。
更值得一提的是,村西曾设有八路军的一个秘密印钞厂。当时,为了应对经济封锁,八路军发行了临时货币——“冀南票”。这种票券上印有“马拉犁”的图案,象征着生产与希望。它不同于早期必须用小米等实物交换的方式,为当时的物资流通和抗战事业做出了贡献。这座小小的印钞厂,也成为左坡村一段珍贵的红色记忆。
山中的漆树与仙人指引
三山溪谷植被茂密,其中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木。当地人称之为 “漆树”。此树颇为神异,切勿轻易触摸,否则皮肤会奇痒无比,甚至红肿溃烂。传说这是古代仙人对山林的一种保护,防止凡人过度侵扰这片净土。
另外,深谷中还有一个神秘洞穴,当地人称之为“仙人洞”。相传曾有仙人在此隐居,洞内幽深莫测,民国年间有胆大者持大量蜡烛入内探索,终因深不可测且听闻异响而折返。有人说,洞中或许还藏着古代仙人留下的宝贝,甚至有灵蛇守护。
三山溪谷的“仙人头”,默默矗立,见证了千年来的沧桑变幻。从古代将军的悲壮,到古代烽火的传递,从村落的迁徙繁衍,到抗战的峥嵘岁月,每一段故事都深深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里。这些传说和历史交织,使得三山溪谷不仅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个充满了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的地方。
它不只是一块像人的石头,更是一个跨越千年的守望者。
它之所以被世代传颂,不只是因为它的形,更是因为它守护的魂。
如今,当人们仰望那座巍峨的“仙人头”,仿佛还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凝视。它沉默地矗立,如同一个永恒的约定,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这里的故事,值得被记住。

《新诗大观》长期征稿、赠阅启事
《新诗大观》为邢台市诗人协会主办的纯诗歌刊物,逢双月出刊。
《新诗大观》诗刊创刊于1994年,至今已经编辑出版141刊。主要栏目有“特别推荐、诗现场、诗歌发现、散文诗叶、诗歌密码、网络诗文本、诗天纵横、诗歌部落、诗坛撷英、诗人说诗、古韵新声”等。《新诗大观》长期面向国内外征集诗歌相关稿件。
本刊真诚免费赠阅读者,只望读者支付18元/本邮资,增加一本加10元。
投稿邮箱:xsdg1994@163.com
业务联系:13930908446 (同微)
获书通道:13932935519(同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