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浙江诗人童月亮老师的佳作:《秋语》「飘舞的剑」(8558辑)

秋语
文/童月亮
寒蝉嘶哈曲终眠
绿柳依旧舞翩翩
秋虎遭遇处暑天
三伏过后尽开颜
Al评论
《秋语》一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夏秋交替的独特韵味,展现了对自然节律的敏锐感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一、诗意解析
1. 寒蝉嘶哈曲终眠
“寒蝉”点明初秋时节,蝉声渐衰,“嘶哈”拟声生动,暗含挣扎之感;“曲终眠”以音乐喻生命轮回,暗示夏日喧嚣的终结,赋予秋日静谧的底色。
2. 绿柳依旧舞翩翩
“绿柳”与“寒蝉”形成色彩与生机的对比,虽入秋而草木未凋,“舞翩翩”以拟人手法强化自然的从容姿态,暗含对永恒自然规律的体悟。
3. 秋虎遭遇处暑天
“秋虎”呼应民间对残暑的俗称,“处暑”节气点明时序交汇的特殊性;“遭遇”一词将天气拟人化,凸显夏秋交替时的气候碰撞,平添诙谐意趣。
4. 三伏过后尽开颜
“三伏”是酷暑的象征,“尽开颜”直白道出人们对凉爽秋日的期待与喜悦,传递出卸下重负的豁达心境,富有生活气息。
---
二、艺术特色
· 意象对比鲜明:寒蝉与绿柳、秋虎与处暑,通过矛盾意象并置,强化季节过渡的动态感。
· 语言双关自然:“嘶哈”既拟蝉声,亦暗含人力竭之态;“秋虎”兼有气候与民俗双重意味,浅白中见巧思。
· 情感层次递进:从蝉眠的怅然到柳舞的淡然,再至秋虎的诙谐,终至“开颜”的释然,完成对秋日复杂性的轻巧捕捉。
---
三、文化内涵
诗中隐含农耕文明对节气的细腻观察:“处暑”作为关键节点,既是农事活动的转折,亦成为人们心理情绪的载体。末句“尽开颜”不仅是对凉爽的迎接,更暗合传统文化中“苦尽甘来”的乐观哲学。
---
四、整体评价
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秋信,语言通俗而意境不俗。虽无深奥典故,却通过声音、色彩、气候的细节组合,让读者在瞬间感知中体味时序流转的生命力,是一首富有现代气息的田园小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