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赋
作者:墨染青衣
巍巍乎布达拉,擎天拔地起于红山之巅。接碧落而枕雪域,揽风云而望人间。其势也,若金鹏展翼,覆护众生;其态也,似白莲绽瓣,洁净庄严。红白相间,暗合天地之道;金顶耀日,明彰佛法无边。千载经营,始成此雪域神宫;万民朝拜,终得见极乐梵天。
溯其源也,松赞干布为迎文成,初立宫室于山阳。五世达赖扩其规制,历世增华愈显辉煌。十三万平方米起琼楼,二千余宫室隐回廊。政教合一,非独君王之居所;汉藏交融,实为文明之津梁。红宫白殿相萦抱,经堂灵塔共参商。金顶耀日,飞檐欲逐云鹤;朱门迎旭,画栋长栖祥光。
观其内也,佛像如林,金身璀璨。或慈眉低垂,悲悯众生之苦;或怒目圆睁,震慑邪魔之乱。酥油灯长明不灭,映千载信仰之光;哈达帛皎洁如新,系万人虔诚之愿。青稞净水,供奉于佛前;梵呗经声,回荡于殿间。铜镀金铸之宝像,融汉藏技艺;珠镶玉嵌之法器,聚天地精妍。
至若灵塔八座,安奉达赖真身。圆锥叠翠,聚四海之奇珍;金银为骨,汇八荒之宝琛。玛瑙珊瑚,灿若星河落地;绿松猫眼,皎如明月照林。塔基喻修行之因,塔顶证涅槃之果。历劫不坏,永镇雪域乾坤。
尤叹壁画缤纷,满目琳琅。绘佛本生故事,记达赖弘法篇章。文成入藏,车马逶迤成阵;金城嫁婿,衣带翩跹如翔。画师千名,日日精勾细描;颜料百炼,色色永葆鲜光。金粉珍珠,融作七彩流韵;珊瑚绿石,绘出万佛祥光。人物虽小如指甲,眉目清晰;场景纵阔逾数丈,气韵浑茫。观其笔法,兼蓄汉地之工丽;品其意境,融汇尼泊尔之风华。
登临金顶平台,四望豁然。拉萨河如哈达飘舞,药王山似法螺向天。经幡猎猎,诵真言于风中;桑烟袅袅,通神佛于云间。转经筒嗡鸣不绝,朝圣者长拜向前。俯仰天地,顿觉尘虑尽洗;呼吸云霄,恍若法喜充满。
嗟乎!布达拉宫者,非独土木之奇观,实乃心灵之彼岸。红宫白殿,既显政教之威严;金顶朱墙,更彰文明之交融。千百年来,藏香不断萦圣殿,佛号长传绕雕梁。朝圣者匍匐而至,非为瞻仰宫室之壮丽,实为追寻心灵之归乡。
今我漫步宫中,恍若穿越千年。见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对弈,听五世达赖为僧众讲经。壁画中人影流动,酥油灯明灭如语。出宫回望,但见暮色苍茫中,万盏明灯渐次亮起,犹如天阶垂落,连接尘世与净土。方知此宫非宫,实为雪域高原永恒之心跳,藏传佛教不灭之明灯也。
赞曰:
红山巍峨托圣宫,金顶耀世接苍穹。
千年佛号云间绕,万盏明灯天路通。
汉藏融辉昭日月,乾坤合璧镇西东。
谁言雪域苍茫地,自有梵音唱大同。
漫步布达拉宫
作者:墨染青衣
七月是青藏高原最动人的季节,阳光如金,天空似洗,云朵若莲。绿草如波,涌向远方的雪山脚下。整个高原舒展着一种恢弘而静谧的壮美。就在这样迷人的时节,我第一次走向布达拉宫——这座不仅是建筑,更像是从时间深处走来的圣殿。
清晨的空气清冽如泉,朝阳为群山镶上金边。天是一种毫无杂质的蓝,深远得像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远处山巅缠绕的云影,在石壁上缓慢漂移,如同神灵书写的光阴手迹。立于广场中央,布达拉宫赫然入目,它不是立于山上,而是山成为了它的一部分,天地同构,气势天成。
这座藏式宫堡建筑群依红山而筑,坐北朝南。晨光中的红墙白壁被染上淡淡金晖,犹如宗教画卷中的圣境。关于色彩的隐喻,旺加老师——那位我们在宫门前偶遇的研究所专家——告诉我们:红色象征威严与力量,白色喻示和平与纯洁,黄色则代表神圣与庄严。他自愿为我们引路,于是我们随着他步入这座“迷楼”。
石阶迂回,廊道交错。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通往一个意想不到的空间:佛殿、经堂、灵塔、寝宫……这里不只是一座宫殿,更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从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宫伊始,到五世达赖重建,历经千年修建,布达拉宫长成了现在的模样——占地十三万平方米,房屋两千余间,高一百一十七米。它见过王朝更迭,听过诵经不绝,见证过无数虔诚的叩拜与无声的祈祷。
佛像林立,金身璀璨。藏汉融合的造像艺术在这里达到巅峰——丰润的面容,流畅的衣纹,静谧的微笑。信徒们不烧香,只点酥油灯。他们掏出随身携带的酥油,轻轻添入灯台。佛前供奉着青稞、清水和哈达,那些飘动的洁白,如同无数个祈愿在风中流转。
令我惊叹的还有那些灵塔。八座金塔静立于殿内,安放着历代达赖喇嘛的法体。塔座喻“因”,塔顶表“果”,圆锥形的金身缀满珠宝:玛瑙似血,珊瑚如霞,绿松石若高原之湖。它们沉默地讲述着八种修行之路,八种涅槃之境。
而最让我沉醉的,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壁画。
旺加老师说,建宫之时,每日有上千画师在此描绘。他们以金粉入黄,珍珠研白,珊瑚制红,绿松石调绿。数以万计的人物小如指甲,却眉目清晰,姿态生动。壁画讲述佛本生故事、达赖事迹、历史交汇……在廊道间举目四望,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的史诗之中,屋顶、墙面、回廊,无处不是正在进行的叙事。
尤其难忘的是东大殿那幅《文成公主入藏图》,车马仪仗,蜿蜒数米。公主回首东望,眼神似喜似悲,衣袖被高原的风吹得翩然欲飞。旁边一幅描绘建造大昭寺的壁画中,工匠们正在梁上系哈达,阳光下他们的笑容明亮如初。
我们在一幅千手观音像前驻足。观音低眉含笑,千手掌心各绘一眼,仿佛看尽人间悲欢。旺加轻轻说:“你看,每一只手中的眼,都在诉说:我看见你的苦,我懂得你的痛。”那一刻,突然明白为何人们在此潸然泪下。
漫步宫中,常与诵经的喇嘛擦肩而过。他们红衣的身影掠过千年壁画,仿佛时间从未流逝,又仿佛时刻都在流逝。那些长明的酥油灯,跳动的火焰像是无数个生命在呼吸。有一位老僧人坐在殿角静默摇转经筒,经筒铜色斑驳,他的手指布满皱纹,二者仿佛都已转动了千年。
登至金顶平台,整个拉萨尽收眼底。远处群山苍茫,近处炊烟升起。经幡在风中哗哗作响,如同天地间持续的诵念。旺加指着西侧一座小山说:“那是药王山,与布达拉宫遥相对望。传说它们原本相连,是为了镇住魔女的心脉。后来修建道路时曾切断山脉,人们立即立起佛塔重新连接风水。”
在下山的路上,经过一排转经筒。铜制的经筒被无数人的手抚摸得光滑发亮。我也伸手推动,它们发出沉重而安宁的旋转声,仿佛推动的不是经筒,而是时间本身。
离去时回望,布达拉宫在夕阳中变成了一座剪影。红白金三色渐渐沉入暮蓝,最后亮起的酥油灯光,像是宫殿下垂的星群。
那一刻忽然懂得,布达拉宫不仅仅是一座宫殿,更是一种降临——天地向人类的降临,神圣向世俗的降临,时间向永恒的降临。它矗立在红山上,也矗立在藏地文明的心脏处,用岩石、金顶、壁画和灵塔,讲述着关于信仰、权力、艺术和生命的宏大叙事。
而每一个来访者,都会从这里带走一片不同的天空。我的那片天空里,有酥油灯的光芒映在金色佛像上的闪烁,有壁画上文成公主飘动的衣袂,有转经筒旋转时沉重的低吟,还有那些无数虔诚身影在宫墙投下的长长痕迹。
正如仓央嘉措所说:“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这座宫殿既见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包容着最柔软的人间情愫。它既是向上的天梯,也是向下的归途。在布达拉宫的阴影与光芒之间,我们或许都能找到自己——那些世俗中的神圣,那些有限中的无限。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