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爱语与生活的底色张新贵
打开手机,精彩的小文、诗歌、散文、断章小说、短篇故事便如潮水般涌来。即便浑身每一个毛孔都化作眼睛,也难将这海量内容尽数览遍;更别提那些裹挟着爱情故事的小视频,像一场无声的沙尘暴,瞬间填满视线。
爱情题材大抵是最易落笔的——只需编织些曲折情节,倾注几分浓烈情感,文字间的分寸便不难拿捏。也正因如此,爱情诗文成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成名捷径”,现实里流传的情爱篇章,便也多到数不清。可有趣的是,人们嘴上总说爱情故事“低俗”,转身却仍爱听、爱传,街头巷尾闲聊时,最能勾起兴致的,依旧是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情愫片段。
就像一部《红楼梦》,情节繁复如织,可真正在人们心底扎了根的,还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那段痴缠。如今的小视频更是深谙此道,只要镜头里有俊男靓女,爱情故事便能一部接一部地演下去。即便明知内容浅俗,有人还是甘愿守着屏幕,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哪怕出门打工,几小时便能挣回几百元,也舍不得挪开脚步。
过去,人们爱在家中挂美人图;如今虽不挂了,可到了商场、购物中心,亮眼的身影依旧能轻易勾住路人的目光。想来,人对美的偏爱本就刻在骨子里,无关其他,只因这份欣赏起初无需付出成本。手机里的诗文、小说、短视频也是如此,点开即看,点个赞便能收获一句“朋友”,无需耗费金钱与精力,自然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大市场”。只不过现在的美人表演总连着广告,若不耐着性子看几则广告,那些赏心悦目的画面,倒也难一口气看个痛快。
我始终觉得生活该是鲜活而多元的,诗文本应传递高尚的情愫,短视频也该朝着更精致的方向生长——如今镜头里的演员,演技确实愈发真挚了。可若整个文化主流都被情爱题材裹挟,少了些关于理想、关于生活百态的书写,那这份热闹背后,会不会也藏着几分单调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