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北宋馆藏汝窑器无款之谜
周雪华
华夏瓷器之美,自远古到北宋,发展到了一个超越前人的高度,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汝窑居首。
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色、香灰胎、蝉翼纹开片、芝麻钉痕为典型特征。以天青釉色为主,釉面莹润如玉,随光线变化呈现“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梦幻效果,自古就是皇家御用、把玩之物!由于烧制年代较短(按官方说法:二十余年),所以存世到代汝窑瓷器不到百件,有个不成文的说法:67.5件,台北故宫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海外豪门大族所藏,其中大部分无底款,小部分刻有:甲、乙、丙等底款,所以官方鉴定一般以汝窑无款为到代标志。
我参观了部分博物馆,发现一个现象,一般馆藏无款汝窑瓷器,均光亮如新,除了岁月痕迹,一般无人为用损痕迹,而小部分底款刻有:甲、乙、丙等的汝窑瓷器一般既有岁月痕迹,也有人为用过的磨损痕迹,所以我对馆藏无款汝窑瓷器有一个全新的观点,就是汝窑瓷器原本都是有:甲、乙、丙等底款,只是由于特殊情况才没来得及刻底款,就烧制成器,而且自从烧制成器后,就没有人为把玩使用,一直作为传世珍宝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宋未年,由于金人南侵,“靖康之变”,徽、钦二帝北狩,这一历史事件,对汝窑瓷器无款这一特殊情况无比契合。试想,金人南侵、汴京失守,谁会顾得上给那批次的汝窑瓷器分等刻款,于是,北宋最后一个批次的汝窑瓷器(可能不足百件)被金人如获至宝,随徽钦二帝一起带回北方,然后随政权更迭一直流传至今,所谓旧器如新,成为至宝!而北宋前期烧制的甲、乙、丙等款的部分汝窑瓷器,可能由于皇家给功臣封赏流入民间传承,所以这部分有款的汝窑瓷器既有岁月的痕迹,又有人为使用的痕迹。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现有无款馆藏汝窑瓷器极品,按官方说法67.5件有一定道理,传承有序!但民间带甲、乙、丙等底款的北宋汝窑瓷器应该要大于馆藏数量,因为无款仅仅是最后一个批次,加上现代除了眼緣鉴定,还有更科学的鉴定方法,所以民间现存多少汝窑带款瓷器,我没有依据,不敢妄下结论!以上观点,欢迎全国古玩行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周雪华,男,汉族,1965年12月出生,曾用名周锡华,江苏启东人。早年就读于吕四中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注册建筑师&工程师,国学爱好者,现供职于扬州天翼园林。系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文学与艺术》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