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凤鸣岭上《纵使平凡一生也英雄》有感
文 岳 坤
读完凤鸣岭上的《纵使平凡一生也英雄》,胸口像被东北寒风刮过,又被高粱酒烘热。张洪福老师用“冻白菜”“酸菜”这些最卑微的符号,替千万沉默的普通人立传:没有大学文凭,没有耀眼头衔,却用五千首诗守住灵魂的火炉。 在他转身离开讲台的那一幕。清高与清贫在现实中狭路相逢,他没有怨天尤人,只把眷恋咽进喉咙,把粉笔沫抖落在风里,继续用汗水在钢筋水泥上刻字。原来“英雄”不是舞台中央的聚光,而是暗夜里仍仰望星空的人。
文章把“漂泊”写得既苍凉又壮阔:从吴越烟雨到塘沽海浪,每一步都量得出乡愁的斤两。张洪福把故乡揣成胸口的一片胎记,任高楼、汽笛、方言怎样撕扯,都带不走那片黑土地。于是诗成了随身携带的故乡,替他在每一座异乡点灯。
读罢美文我忽然明白:伟大不必震耳欲聋。只要像张老师那样,在逼仄的生活里仍肯为一句好诗屏住呼吸,为一盏灯火守住长夜,尘埃里也能开出倔强的花。愿我也在自己的角落,做一棵冻白菜,经霜更甜;做一棵酸菜,把平凡发酵成人间至味。
本文作者岳坤:十屋镇关工委书
附:纵使平凡一生也英雄
——记吉林省诗人张洪福
文:凤鸣岭上
品读张洪福的诗,需要在寂静的冬夜烫一壶高粱酒,配上一碟暖香的花生毛豆,让舌尖的温热唤醒心灵的触角。灯影摇曳中,一行行文字便如饱经风霜的老者,在昏黄的光晕里娓娓道来生命的倔强与从容。他笔下的人生况味,无需惊天动地的伟业佐证,那份在泥泞中不熄的诗意火光,早已照亮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纵使尘埃满身,亦可铸就平凡史诗里的英雄魂魄。我在想,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在情怀无法安放的时代,竟然有这么样一个内心缱绻的男子。是怎样的经历、环境才造就出来的啊!于是我于诗中寻找答案。他的是能了解他一生的足迹和爱恨情仇。
在《千首》的序言里,我知道他是1966年出生在东辽河畔,属马,骨血里奔涌着北方旷野的炽热与不驯。他在诗集的自序中呐喊:“既然属马,那就做一匹脱缰的野马,不想被哪条小溪诱惑,更不屑让哪条绳索羁绊……我羡慕风的自由,云的安闲,我更想像风,像云,追风逐电是我的信念。”这并非少年意气的空想,而是熔铸于命运炉火后结晶的生命宣言,是他穿越尘世风霜仍能引吭高歌的精神底气。然而,命运并未轻易成全这匹“野马”的驰骋之梦。他坦然接受并重塑了“落第秀才”的现实身份。在《千首》开篇,他以北国大地常见的“冻白菜”自喻:
“只因不成材,我活成了冻白菜,
经过一段严寒,我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冻白菜,是东北秋收后那些未能壮满芯的小棵白菜,被农人细心编辫悬于檐下,熬过朔风凛冽的严冬。待冰霜蚀骨后投入滚水,一番揉攥沥干,佐以浓香的鸡蛋酱或肉酱,便成了寒冬里的人间至味。张洪福以此意象淬炼灵魂——未能跻身大学殿堂的“严寒”,并未冻结生命的韧性与可能,反而在生活的“沸水”中,褪尽青涩,逼出内在的纯粹与甘甜。这看似微小的冻白菜,饱含着一个普通人直面寒凉、咀嚼困苦,最终将苦涩沉淀为生命回甘的生存哲学。
为了肩上沉甸甸的生活责任,张洪福的人生轨迹在现实与理想间辗转。他曾短暂驻足于讲台。在诗集《拾叶》那篇《最后的一堂课》里,没有激昂的告别演说,只有面对一张张求知眼眸时难以割舍的静默挣扎:
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并非不爱这三尺讲台,只因民办教师菲薄的薪水, 撑不起屋檐下最基本的烟火日常,高风亮节终究不能当饭吃……
对职业的眷恋最终不得不向生计低头,他选择转身,汇入时代奔涌的打工浪潮。建筑工地成为他新的人生疆场。诗集《千首》中,《苦尽甘来》、《竣工预验收》等诗篇,以粗粝而精准的笔触,勾勒出建筑工人从面对冰冷图纸的严谨计算,到仰望亲手浇筑的广厦拔地而起时的澎湃心潮。汗水滴落在钢筋混凝土的骨架里,也渗入了诗行,那些被阳光曝晒、被朔风皲裂的打工岁月,淬炼出他诗行里独特的力道与筋骨。
为了生计,张洪福的足迹如候鸟般迁徙,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他曾感怀吴越之地的楼台烟雨,驻足于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在乐山大佛的慈悲俯视下沉思,于成都宽窄巷的烟火市声中寻觅诗意;记取南京黄昏街头的怅惘,描绘安徽合肥电厂外随风摇曳的苍茫蒹葭,也曾倾听过天津塘沽港海浪的深沉咏叹。
他的微信视频号“我的足迹”,更是一部行走的诗笺——东北的黑土地是他永恒的根脉,而“江西遗恨,长沙梦断”这些凝练的旅痕,则无声诉说着漂泊的沧桑与辗转的坚韧。
记得《隋唐演义》第十四回有首唐诗:
一日离家一日深,犹如孤鸟宿寒林。
纵然此地风光好,唯有思乡一片心。
故乡,永远是他文字深处最温柔的痛点:“故乡安放不下沉重的肉身,他乡却唤不醒漂泊的灵魂。”这撕裂的乡愁,成为他所有创作中反复吟哦的基调。正如他《乡愁总入骨》写的那样,高楼挡不住,乡愁总入骨。
生活重担下的张洪福,其奋斗史浸透了汗水与霜寒。从租住乡间两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起步,到最终在省城长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这条向上攀登的路途荆棘密布。没有捷径,唯有以透支的体力与不眠的灯火为阶。张洪福坦言:“行万里路易,读万卷书难。”阅读对他来说近乎奢侈的休憩,写作则常被迫蜷缩在凌晨的寒窗下、颠簸的旅途中。然而,正是这分秒必争的艰难耕耘,在光阴的河床上沉积下令人惊叹的瑰宝——创作诗歌逾5000首,其中2000余首已结集付梓,《光影》、《拾叶》、《寻音》、《千首》四部专著是他捧给世界的赤诚之心。其余诗篇仍在网络空间流淌,等待更多知音的共鸣。这5000余首诗行,字字皆是平凡生命在岁月砧板上反复捶打后迸溅出的金星。
星光不负赶夜人。张洪福的诗意跋涉赢得了时间的回响。他相继成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并承担起长春市绿园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区老年诗书画协会作家联谊会副会长的职责。其作品在《都市头条》等平台引发关注,他在该平台的编辑身份亦获得认证。虽然尚未摘取国家级诗坛的璀璨桂冠,但地方各级文学平台对他多有嘉奖,那份扎根泥土、映照民生的创作,赢得了最广泛的乡土认同。
张洪福的一生,正是无数平凡生命的交响。他以冻白菜般微小的存在,历经霜雪而不萎靡;从乡村教师的清贫坚守到建筑工地的汗水浇筑,在动荡漂泊中为家人构筑温暖的巢穴;在生存的夹缝里执着点燃诗歌的灯盏,最终让五千余首诗行如星火,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他的诗与生命互相注释,雄辩地证明:英雄气概并非专属庙堂与史诗,它同样磅礴于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胼手胝足、于生活重压下依然仰望星空、并以文字守护精神家园的普通人灵魂深处。纵使未居庙堂之高,未立赫赫之功,那份在生存夹缝中对诗意星空的不懈仰望,对生命尊严的坚韧守护,何尝不是一曲荡气回肠的凡人之歌?他的平凡中张昭自己的独一无二。我也明白为什么他把《秋实再造》放在《千首》之首:
把秋实再造/酸菜/你别具味道/不是冬藏无奈的选择/而是匠心冥思的巧妙/酸菜/东北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是啊!他在把自己比作酸菜,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东北人的最爱,必不可少。
他的情怀,我们可以从他的《千首》封底上的一首古体(非绝句)小诗可见一斑。
“身在红尘住,花开本无树,但得荷华美,笑谈风尘露”
最后祝愿张洪福老师,愿您如笔下的脱缰野马,在诗意的旷野持续奔腾,在平凡的土地上继续书写那看似微小、实则磅礴的英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