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墨新栖青岚山
文/蔺莉
陇学,作为标志甘肃地区学术传承的学术思想史概念,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区域特征。它以陇右地区为核心,涵盖多方面研究,是甘肃学术文化的重要标识。
2002年12月,《陇右诗选注》“前言”中正式提出“陇学”概念,将其定义为以陇右相关文化现象为研究内容的学问,为系统研究陇右文化打开了大门。
陇学兴起于清代中期,“陇上二澍”邢澍与张澍奠定了其根基——前者在文献缉存上开拓有功,后者以著作拓展研究视野。民国时期,冯国瑞、张维等人接续发力,在各自领域为陇学发展添砖加瓦。
时代推移中,陇学研究机构渐次涌现。2005年天水师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全国首家陇学研究院的成立,推动着陇学研究走向专业化与系统化。
2025年四月中旬,我与县委统战部孙会宁受邀赴青岚山参加杏花诗会时,偶遇了连振波教授在当地成立的陇学文化研究中心。那处场地清雅,被花木环绕,屋内书架整齐,摆满陇学相关的书籍、拓片等资料。连教授热情地带我们参观,略述资料背后的脉络。虽只是匆匆一瞥,却已感受到这里聚集了不少文人雅士与高校学者,自有其不凡的吸引力。
如今陇学研究内容广泛,《陇学论丛》也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平台。而连振波教授搭建的这处中心,尤具深意——它未必有多么宏大的排场,却像一处温和的枢纽,为陕甘乃至更广泛领域的学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研学之便”。以往或许需辗转多地才能寻得的资料、需跋涉千里才能进行的交流,在此处或可因这方平台而变得简便。它让散落的研究力量有了一处可汇聚的节点,让跨地域的学术呼应多了一条自然的通道,这份便利与联结,正是其当下最可贵的价值所在。
在这处清雅的小院里,我们还意外收到了连教授赠予的几册著作——《定西古籍文献选注》《陇中文学概论》《甘肃历代诗词选注》《牛氏家言校注》。指尖抚过带着油墨香的书页,只觉这沉甸甸的分量里,盛着对陇学的热忱,也藏着同路者的心意,让人不由得心头一暖。
而这份因学问而生的联结,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生长。路毓贤与连振波本就因学术相知相契,青岚山杏花诗会的这场相遇,更让二人对这处陇学研究的新据点多了份共通的惦念。诗会过后,隔着秦陇的山水,二人常以电话相谈,话题总绕不开这方小院的未来,末了便一同琢磨着,要为这青岚山的陇学文化研究中心撰两幅对联,既寄情怀,也明心志。几番斟酌,那两副联语便是在电话里慢慢敲定的。
其一曰:“芳草蕴紫气,契友慎行弘道义;杏花壮青岚,同仁雅集续风骚。”上联中,“芳草”“紫气”暗合青岚山的清雅,“契友慎行”道尽二人与同道者以严谨之心传扬学问道义的默契;下联“杏花”“青岚”锚定诗会相遇的缘起,“同仁雅集”则盼着此后学人们聚于此间,将陇右文脉的“风骚”接续下去。
其二则化用前贤佳句:“晴岚暖翠(宋·张炎),清露岂凋秦塞柳(唐·许浑);寒影摇红(宋·赵长卿),好风已递陇头梅(宋·吴锡畴)。”“晴岚暖翠”描尽青岚山的景致,“清露岂凋秦塞柳”却藏着深意——秦地的柳、陇地的风本就相连,正如关学与陇学的文脉,纵有距离,亦难被阻隔;“寒影摇红”添几分雅致,“好风已递陇头梅”更似一种喻示:如今连教授搭起这平台,恰如一阵“好风”,已将陇学的生机与秦陇学人的心意,悄悄递向了更远的地方。这两幅对联,未及上墙,却已把这处小院的学问气与情谊味,先融在了笔墨里。
附楹联及注解:
撰稿人:路毓贤、连振波
篆书者:路毓贤
注解者:蔺莉

山景图为蔺莉近作
芳草蕴紫气,契友慎行弘道义
杏花壮青岚,同仁雅集续风骚
注:
一、芳草蕴紫气
芳草,自古以芳草喻忠贞贤德之人,《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便以芳草比君子;紫气为紫色祥瑞云气,《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紫气浮关”喻贤哲将至。此句谓陇中文化研究中心乃贤德之士相聚论道之地,暗寄贤才汇聚、共兴文脉之愿。
二、契友慎行弘道义
契友,指意气相投的挚友,如明代叶宪祖《鸾鎞记》“传呼契友过庭院”所写;慎行取《论语·里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意,谓君子言行谨肃。“弘道义”则承《易·系辞》“道义之门”,言众友以慎行立身,共扬道德义理。
三、杏花壮青岚
杏花为春之信使,既含“风恬日暖杏花开”(白居易诗)的生机,亦因与科举春闱同期,成“及第花”之文化符号,更以寒中绽放之姿显坚韧;青岚本指草木间青色雾霭,此处实指定西青岚山——其名自1911年已有之,今以“杏花诗会”闻名,“壮青岚”即言杏花映染、诗会盛景,为这片土地添生机与文气。
四、同仁雅集续风骚
同仁指同德同行者,“雅集”承兰亭雅集、玉山雅集之传统,为文人诗酒唱和之会;“风骚”源《诗经·国风》与《楚辞·离骚》,代指诗文文脉。此句谓众贤相聚,以雅集之乐赓续文脉,传承诗文正道。

山景图为蔺莉近作
晴岚暖翠,清露岂凋秦塞柳
寒影摇红,好风已递陇头梅
注:
一、晴岚暖翠:
(出自宋·张炎·风入松词之首句)
晴岚暖翠,护烟霞。乔木晋人家。幽居只恐归图画,唤樵青、多种桑麻。门掩推敲古意,泉分冷淡生涯。
无边风月,乐年华。留客可茶瓜。任他车马虽嫌僻,笑喧喧、流水寒鸦。小隐正宜深静,休栽湖上梅花。
此句指日光和煦、山色透翠的自然景观,由"晴岚"(晴朗天气下的山间雾气)与"暖翠"(日光映射下青翠欲滴的山色)两个意象复合而成,二者共同构成对山水相依景象的完整表达模式。
二、清露岂凋秦塞柳 :
(出自唐·许浑·卧病诗第三句,据此所需改一字,即将“已”改“岂”,肯在反其意用之)
寒窗灯尽月斜晖,佩马朝天独掩扉。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薇。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此句中秦塞柳之秦塞,指萧关。萧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南,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西北边塞古代多植杨柳,于文献中不为鲜见。清代晚期,左宗棠平叛经定西青岚山亦植柳一棵,以资报㨗与追念阵亡将士,世谓“左公柳”。大凡世间之事,于冥冥之中因缘早定。
三、寒影摇红 :
(出自宋·赵长卿潇湘夜雨·灯词上阕第七句)
斜点银釭,高擎莲炬,夜深不耐微风。重重帘幕卷堂中。香渐远、长烟袅穟,光不定、寒影摇红。偏奇处、当庭月暗,吐焰为虹。
红裳呈艳,丽娥一见,无奈狂踪。试烦他纤手,卷上纱笼。开正好、银花照夜,堆不尽、金粟凝空。丁宁语、频将好事,来报主人公。
原句为“香渐远、长烟袅穟,光不定、寒影摇红”,描绘了灯火在微风中摇曳,光影不定的景象。该词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灯火的美妙与变幻,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体现了宋代词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今借此句表达分佈于天下的异地陇中学子们的去国怀乡之情。
四、好风已递陇头梅 :
(出自宋·吴锡畴·郡侯奏请为先竹洲易名因送逢原入京诗第三句)
一封奏入五云开,褒录儒先动九垓。生意欲回洲上竹,好风已递陇头梅。志铭标揭留幽隧,谥法昭彰在曲台。去去片帆春水滑,捧持飞诰看归来。
此句以清新雅丽之境以抒怀明志。陇头梅在此处以喻颂陇中学子风骨,恰犹通渭前贤牛公树梅之梅字又与宋代古贤此句暗合,足见古贤于文墨之中而奇缘早定!

蔺莉,女,集贤人。周至县第十五届、十六届政协委员,周至县第二届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执行副会长,周至县第一届新联会副会长,周至县美协副主席。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市女画家艺委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花鸟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3年9月25日《社会保障》报有专版介绍,题目为“浴火重生金凤凰”。2018年2月,被授予为西安“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20年9月,被西安市美术家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23年,作品《中国人的饭碗》入展由西安市政协举办的书画展。2022年9月,作品《青山沐雨》入选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艺心向党”自由职业艺术家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作品展,作品于2022年9月29日至2022年11月29日在上海市奉贤博物馆展出,并在中华数字艺术馆云展。2023年12月,《中国人的饭碗》为市政协书画院馆藏作品。2024年初作品《莲说》入选自由职业人士全国书画展。2024年9月作品《十二月忆长安》入选中共西安市统战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全市政协和统战系统书画展。2024年8月《虽微致远同光和尘》获省委统战部优秀奖2024年底受市委统战部表彰并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