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粮票】
牛家庄的日头是憋着一口气才爬过东梁的。这地方的黄土太厚,厚得能把光都埋进去半截。牛爱国蹲在灶洞前吹火,烟倒灌出来,呛得他两眼发泪。不是烟道堵,是昨夜李爱莲又为那半斤粮票,跟他闹了半宿。
五年前的那个黄昏,牛爱国在县粮站扫院子。夕阳斜照,一粒金灿灿的光正钉在墙角——是半斤粮票,皱得像老树皮,边上还沾着半拉脚印。他的心跳得像揣了只野兔,四下张望后,飞快地将那纸片塞进解放鞋的鞋垫底下。鞋垫早磨薄了,漏了个窟窿,那粮票便似长了腿,第三日就被李爱莲抖落出来。
"牛爱国啊牛爱国,"李爱莲捏着那粮票,手指抖得像是风中的枯叶,"半斤粮票就能把你的脊梁骨压弯?"这话她念叨了五年,从土墙斑驳念到女儿小丫学会叫爹,从牛爱国鬓角乌黑念到钻出第一根白丝。
此刻牛爱国蹲在门槛上,旱烟锅子明灭不定。烟圈一圈圈荡开,荡出他三十三年的年光——十八岁顶替爹进粮站当临时工,二十五岁经人介绍娶了李爱莲,如今女儿都七岁了,他还在粮库扛麻袋。麻袋沉啊,一袋二百斤,压得他脊梁日渐佝偻,走路总像是在地上寻找什么。
晌午的日头毒得很。牛爱国刚卸完一车玉米,坐在粮垛阴影里啃冷馍。会计老马踱过来,递他一支"大前门":"爱国,听说你要高升了?"牛爱国一愣,馍渣子卡在喉头,咳得满脸紫红。老马替他拍背,手掌厚实得像块砖:"还装糊涂?李爱莲她表舅不是局里的王主任?"
回家的路今天显得特别短。牛爱国踩着虚浮的步子,还没进院就听见李爱莲的笑声,脆得像刚摘的黄瓜。掀开竹帘,表舅王主任正跷着腿坐在炕沿上,捏着白瓷杯吹气。李爱莲眼角眉梢都是笑,冲他使眼色的工夫,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王主任放下茶杯,声音像是抹了香油:"爱国啊,工会正好缺个干事,明天就去报到吧。"白瓷杯底在炕桌上磕出清脆一响,震得牛爱国心口直颤。
夜里牛爱国睁着眼看顶棚,蛛网在风里轻轻摇晃。李爱莲背对着他,声音闷在被子里:"别瞎琢磨了,我舍出这张脸才求来的机会。"牛爱国突然问:"那半斤粮票,你还要记到几时?"李爱莲猛地坐起身,黑暗里她的眼睛亮得骇人:"等你啥时候真能挺直腰杆做人!"
第二天牛爱国换上簇新的中山装,骑车往工会去。风鼓起他的衣襟,他忽然觉得轻快,好像那二百斤的麻袋终于从肩上卸下了。工会小楼红砖绿瓦,走廊的水磨石地亮得能照见人影。他推开办公室的木门,迎面撞见个熟面孔——粮站的老对头赵进步,正端着搪瓷缸子对他笑:"牛干事?巧了,我是工会副主任。"
窗外的杨树叶哗啦啦响成一片。牛爱国捏着介绍信,手心渗出冰冷的汗。赵进步的笑声在走廊里荡来荡去:"爱国啊,以后咱俩搭班子,可得互相帮衬!"那"帮衬"二字咬得格外重,像秤砣般砸在牛爱国心口上。
他忽然想起清晨出门时,鸡窝里飞出的那根芦花鸡毛,在院里打了几个旋,忽地乘着阵歪风上了天。李爱莲叉腰骂:"瞎扑腾啥?落下来还不是堆粪!"那鸡毛却越飞越高,化作个小黑点,最终融进灰蓝色的天幕里。
牛爱国整了整中山装的第一颗扣子,忽然觉得胸腔里有什么东西也跟着那鸡毛一起,不管不顾地飞了起来。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