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那山,那水……
——广西巴马栖居随笔
袁卫华
夏末,雨后初歇,立秋来了……猛然想起那年我仨相约从广州、深圳来到广西巴马坡月村。三十天的栖息,时间仿佛变得松软,薄薄铺开,轻轻散漫……
每日晨起,推开木窗,一股清冽的空气一古脑涌进来,带着花草的新鲜和芬芳……远处的山峦云雾缭绕,如同一幅水墨山水……。
清早去村头,在店铺或马路边菜摊随意挑选一天的食材和水果。诸如肉类,豆腐,香蕉,芒果,还有瑶家村妇挑来的蔬菜和瓜果,最喜欢闻着还是那磨坊飘出的新鲜豆香味儿……。
一日逢雨,山间起了雾,雾气愈浓,漫过山脊……远处的山峦和山腰的瑶寨时隐时现,就是一幅展开的水墨画。行在路上,雨丝细密,打在芭蕉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盘阳河日夜奔流,水声清晰,细慢……,入夜,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远处河床“哗哗”的水流声,恍惚间穿越到遥远的童年……。
六十年代父母工作繁忙,常把我和弟弟从城里送回湘南的老家。连绵的雪峰山下,祖父祖母的大屋院旁也有一条这样的溪潭;夏夜里,枕着那像摇篮曲一样的溪水声进入梦香……,
当然有时那哗哗的水声也掩盖了我和弟想念父母而发出的抽泣声……,我们很快被夏日河床溪水里翻螃蟹的喧闹以及祖母烤在炉膛里的糍粑散发出的米香味,或是跟着村里娃放牛的吆喝声等等,无穷的乐趣冲淡了对爸妈的想念。
在巴马的日子,我仨走遍了附近的长寿村和百魔洞、水晶宫景区。我们看到了长寿村的百岁老人;百魔洞的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还有水晶宫里晶莹剔透的石笋、石幔。最迷人的是那雨后,一道彩虹突然横跨山峦,七色的光弧从这边的山头延伸到那边的山谷,绚丽夺目。我站在田埂上,仰头望着这大自然的杰作,久久不能移开视线……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过着,竟忘记了今天是星期几。三个发小远离了城市的匆忙和暄嚣,变得无拘无束……或在山间漫步,看云卷云舒;或在溪边泡脚,听溪水叮咚;有时兴起,提桶上山接泉水;回来时,裤脚沾满泥巴,脸上却挂着孩子般的得意笑容。傍晚轮流下厨,做好简单的农家菜,饭后散步河边;从厂子弟学校的小学读到高中的我仨闲聊儿时的趣事而哈哈大笑时,月光下映照着是那三个纯纯的憨憨的“少女”。
半个多月后的一天,我仨决定徒步去探访半山腰的瑶寨。沿着蜿蜒的山径向上,路旁地里玉米正在抽穗,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翠绿的山坡上。瑶寨的木屋或石屋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腰。山坡上,几头黄牛悠闲地啃着青草,偶尔抬头望望来人,又淡定的低下头来……田陇间,妇女们弯腰劳作,孩子和狗跟在后面……。
一位背着竹篓的老媪从我身边经过,她身材硬朗、步履稳健,竹篓里装着刚采的草药。我问她年纪,她笑着说上八十了,从山里采药回来……我们跟着她回村想买点田七、石斛等新鲜药材……于是我们了解得更多,孙子辈去南宁或广州打工了,六十多岁的儿子在村里做做零碎活,儿孙都孝顺……孙子春节从城里回家还捎带绣花线,给她用来刺绣围裙……老人家说着咧嘴笑了;那脸庞挂着满足的笑容让皱褶的眼角、缺牙的嘴唇变得那么可爱……那腰板正眼不花的淡定和通透感,让我生出一丝敬意……临走佛系的好友还塞给老人一张50元,说是去山下时买点喜欢的点心和零用。
离开巴马的那天,山间又起了雾。我推着行李箱站在盘阳河边,望着雾中的山影,听着哗哗的水声,心中满是不舍。这30天,山与水给了我太多馈赠:云雾中的仙境,彩虹下的惊叹,田陇间的劳作,八旬老者的笑脸......这些画面将永远留在记忆里,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片段。
“逝者如斯夫”,那年,那山、那水会时常想起。那里的人家让我学会慢下来,去感受人生中最单纯,最本真的美好。
作者简介:
袁卫华,笔名 阿元,黄埔老年大学文学讲习班学员。退休前就职于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冶炼厂党工部工作,高级政工师。多篇文章散见于《中国有色金属报》、《韶关日报》、《湘潭日报》、《都市头条》、《黄木湾》等报刊和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