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
——CCTV7《老兵你好》铭刻铁道兵用热血铸就的成昆铁路
原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汽笛的长鸣划破西南山区的寂静,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这钢铁巨龙穿梭的轨迹,便是凝聚着无数心血与奇迹的成昆铁路。2025年8月23日21时46分,央视国防军事频道CCTV7《老兵你好》栏目播出的《“筑路禁区”上延伸的钢铁巨龙永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下)》,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大门,将铁道兵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世界奇迹:成昆铁路的宏大背景
成昆铁路,是人类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1984年12月8日,联合国将其象牙雕刻艺术品,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带回的岩石、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模型,一同评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成昆铁路更是位居首位。
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至云南昆明,全长1096公里,这条线路的海拔从5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起步,一路翻山越岭,逆大渡河、牛日河蜿蜒而上,艰难穿越海拔2280米的沙木拉达隧道后,又沿孙水河、安宁河、雅砻江延伸,下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再溯龙川江顽强上行至海拔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如此巨大的海拔起伏,施工难度超乎想象。
成昆铁路沿线堪称“地质博物馆”,但这个称号背后,是无数艰难险阻。全线有500多公里位于地震烈度7至9度地区,其中8度和9度地震区长度达200公里。此外,这里还分布着183处大型滑坡、427座需穿越断裂带的隧道,以及249条随时可能爆发的泥石流沟。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捷列申科断言这里是“筑路禁区”,其他外国专家也纷纷表示此地无法修建铁路 。
生死考验:铁道兵的英勇奉献

牛玉敏,这位参与过成昆、襄渝、南疆等五条铁路建设的老兵,即便退伍后经商,依然心系铁道兵岁月,在徐州建起了铁道兵纪念园,还被评为江苏省模范退伍军人。当他站在大田菁大桥下重走成昆线时,眼中闪烁的泪光,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的过往。
牛玉敏回忆起渡口支线二坪子隧道大塌方时,声音中仍带着颤抖:“当时塌方来得突然,洞内顿时一片漆黑!”那次,46人被困在隧道里,空气逐渐稀薄。但这些铁道兵战士们没有丝毫慌乱,他们迅速组织起来,用最简陋的工具展开自救。与此同时,洞外的战友们不顾二次塌方的危险,争分夺秒地挖掘救援通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艰苦奋战,被困的46人全部获救。
87岁的铁道兵老战士刘建荣在访谈中还谈到了令人痛心的一幕:蜜蜂菁发大水时,山洪一次就冲走了46位战友,让他们永远留在了那片奋斗过的土地上。

在整个成昆铁路建设过程中,像这样生死与共、痛失战友的场景数不胜数。据统计,成昆铁路平均每公里约有两名建设者牺牲,牺牲人数约为2100人。沿线22座烈士陵园里的座座墓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条钢铁大动脉是用生命铸就的。
技术创新:智慧闪光的工程奇迹

在建设成昆铁路的过程中,铁道兵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牛玉敏详细讲解了大田菁大桥的建设过程,这座大桥采用“竖向砌缝上下错接”法施工与模板逐节浇筑法技术建造。在当时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铁道兵们凭借智慧和经验,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他们发明了许多土办法、巧办法,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这些技术创新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赞叹不已。
成昆铁路的技术成就令人瞩目。全线建有桥梁991座,总延长106.1公里,隧道427座,总延长344.7公里,桥隧总长度占到整条线路长度的41.6%。受地形限制,沿线122个车站中有42个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建造在桥梁上和隧道里。全线还设计了7处螺旋形、灯泡形盘山展线,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9次跨越龙川江。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艰苦钻研和智慧的碰撞。
巾帼英雄:宣传干部珍藏的爆破传奇

87岁高龄的铁道兵老战士刘建荣,曾在部队担任宣传干部。他讲述了女爆破手胡清碧的感人故事。胡清碧毕业于成都铁路工程学校,1965年分配到部队。在成昆铁路碧鸡关隧道施工时,面对地质破碎、经常塌方的难题,她创造性地提出根据地质状态调整爆破方案的方法。
有一次电爆破作业发生故障,导坑里的炮全部未响,胡清碧毫不犹豫地冲进洞内排除故障。就在她检查时,配电室突然合闸,隧道内的钢轨、风管都传上了电,雷管随时可能爆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她果断扯断接头,切断电路,避免了一场严重事故。从1965年到1983年,她主持和参与的上千次爆破全部成功。从一个听到鞭炮声都会害怕的学生,成长为冷静出色的爆破工程师,胡清碧的故事令人动容。

英雄群像:宣传干部珍藏的功勋录
凭借着宣传干部的职业素养,刘建荣对英模事迹如数家珍。他还向观众讲述了一等功臣戴荣芳和副连长陈兴楼的感人事迹。戴荣芳在施工中表现卓越,多次带领队伍攻克技术难题;陈兴楼则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为抢救战友英勇负伤。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道兵精神。
时代价值:钢铁动脉的经济脉搏

成昆铁路渡口支线弄弄坪站副站长赖勇,作为铁路运营一线的代表,讲述了铁道兵付出的时代价值。他介绍说:“因为开路先锋铁道兵修建渡口支线,荒无人烟之地才成为今天的‘钢铁粮仓’攀枝花市。”弄弄坪车站年发送货物量500万吨,到达货物900万吨,这些数字背后,是铁道兵用鲜血和汗水浇灌出的经济繁荣。
成昆铁路的建成,对西南地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外专家评价,这条铁路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前进了五十年。依托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厂一号高炉正式投产,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70年代末建立起来。它不仅改变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更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推动了大西南地区的经济腾飞。
精神传承:永不褪色的丰碑
观看完整部纪录片,三位讲述人从不同角度,为观众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牛玉敏的生死经历、刘建荣珍藏的英雄故事、赖勇见证的发展成就,共同诠释了铁道兵精神的深刻内涵。
如今,汽笛声穿越50年时空,成昆铁路早已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交通要道,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铁道兵用生命铸就的不仅是钢铁通道,更锻造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大渡河畔的钢轨,在新时代不断延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作者余开华,1969年至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