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纽扣里的风波
刘寡妇从贴身的蓝布衫里掏出个铁皮糖盒时,手抖得厉害。盒盖上红漆剥落的地方锈出星星点点的斑,像冬日冻疮留下的疤。她抠开盒盖,里头躺着三颗磨得发亮的军装纽扣,在煤油灯下泛着青冷的光。
"他叔,铁蛋砸了你的本子,俺拿这个抵。"刘寡妇把纽扣排在炕桌上,每一颗都端正得如同祭品,"这是铁蛋他爹留下的,正宗部队上的扣子。"
老杨刚想撇嘴,眼睛却突然直了。他抓起一颗纽扣对着灯细看——铜质包边内侧刻着细如发丝的"七九·六"字样。这是1979年第六兵工厂的代号,更是埋在他心头四十年的暗桩。
1975年冬天,杨家庄和后屯争水渠,二十岁的老杨和铁蛋爹刘卫国一起守闸口。半夜里来了三十多个举着火把的后屯人,刘卫国军大衣的纽扣就是在那场混战中崩飞的。老杨记得清楚,自己当时缩在草垛里发抖,听着刘卫国一个人在外面吼:"谁过来就撅断谁的腿!"
第二天人们在闸口找到刘卫国时,他军装少了两颗纽扣,额头多了一道三寸长的口子。而老杨从此落下心病,总觉得全村人都在背后戳他脊梁骨。
"这扣子..."老杨嗓子发干,"你从哪儿弄来的?"
"卫国临走前塞俺手里的。"刘寡妇抹着眼角,"他说哪天过不下去了,拿这个去找杨正义,他欠着俺家的人情哩。"
煤油灯的灯花啪地炸了一下。老杨手心里的纽扣突然烫得吓人,那上面仿佛还沾着1975年的血锈。他想起刘卫国瘸着腿离开杨家庄那天,自己躲在槐树后头没敢送行。现在人家的傻儿子砸了他的账本,倒像是老天爷派来讨债的。
"四颗。"老杨突然说,"当年崩飞的是四颗纽扣。"
刘寡妇愣住了。她低头数了数糖盒里的扣子,确实只有三颗。第四颗扣子去了哪里?这个问题像根鱼刺卡在四十年的光阴里,咽不下也吐不出。
这时院门吱呀一响,新来的小书记抱着本《农村纠纷调解案例》走进来。年轻人眼睛尖,一眼就盯上了炕桌上的纽扣:"咦?这扣子和我爷爷收藏的那些好像——他是79年从部队转业到第六兵工厂的。"
灯影里三人的影子投在土墙上,被拉得忽长忽短。老杨捏着纽扣的手指微微发抖,他突然想起1979年秋天,刘卫国从部队回来探亲时,军装上别的正是这种新式纽扣。而那年冬天老杨结婚,刘卫国送来的贺礼就是用这种纽扣缝成的"喜"字枕巾。
"第四颗扣子..."老杨喃喃自语,目光穿过破旧的窗棂,望向黑沉沉的夜。他仿佛又看见那个大雪纷飞的年关,刘卫国深一脚浅一脚地踏雪而来,军大衣上少了一颗纽扣,却多了一个用红线精心缝补的痕迹。
小书记突然拍大腿:"我想起来了!爷爷说他们厂79年生产的纽扣有一批残次品,扣眼容易崩开,后来全部召回了..."他的话卡在半截,因为看见两颗浑浊的泪正从刘寡妇眼里滚落,砸在炕席上洇出深色的圆。
老杨慢慢戴上破眼镜,糖盒里三颗纽扣静静地躺着,像三只窥破秘密的眼睛。第四颗扣子究竟去了哪里?这个问题忽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1975年那个雪夜,有人为他崩飞了纽扣;重要的是1979年那个年关,有人为他缝上了尊严。
墙角的蟋蟀突然叫了起来,一声接一声,撕开沉静如水的夜。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