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当了十七年民办教师
作者:何桂军
1976 年 3 月 1 日,我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踏上了民办教师的征程,这一走,便是风风雨雨的 17 年。直至 1991 年,我考取隆化县师范学校,才结束了这段充满艰辛与坚守的民办教师生涯。
起初的两年,我任教于老家那深山沟里。这里,距离村学校足有 4 公里之遥,孩子们上学极为不便,于是,在这山沟里,一所特殊的学校应运而生。那时的我,我是 1974 年刚毕业的高中生,1975 年参加劳动一年后,承蒙大队干部的信任与推荐,成为一名山沟学校的民办教师。
学校的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没有教室、没有桌凳、没有黑板、没有钟表。一、二年级的复试班,共有 26 名学生,其中一年级 21 名,二年级 5 名。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借住在一户人家的房子里,用木板订制桌凳,借各家吃饭桌子放到炕上用,生产队的厂棚也成了我们临时教室。后来,又搬迁到北沟的羊圈屋,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愈发简陋。时间全靠自己把控,冬天取暖更是难题,没有煤炭,我便带领学生们上山打炉柴,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对知识的渴望。这期间,多次搬家,每一次都像是一场艰难的迁徙,但我从未抱怨,始终认真工作,努力克服着重重困难。
我的坚持与付出,终于得到了百姓的认可。荒地战区校长李廷试下乡检查工作时,发现了我们这所深山沟里的学校,以及我为教育所做的努力,他对我赞赏有加,推荐我为先进教师。在七家中心校教师大会上,我做了先进事迹介绍,随后又被报送为县级先进教师。1977 年 10 月,全县召开教师表彰大会,县委书记卢树林亲自为我颁发“先进教育工作者”奖状,荒地战区全体参加会议人员合影留念。那一刻,我深知,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有了意义。
1978 年,学校撤校合并到三十家子小学。1981 年,学校又派我前往第十三生产队任教,新成立了一个一二年级的复试班。然而,到了春天种完地,由于没有合适的教室,又不得不合并到村里。
在这漫长的民办教师生涯中,我始终任劳任怨,扎实肯干。上下班没有自行车,全靠双腿一步一步丈量着那来回 8 公里的路程。为了给学生们更好的教育,我经常晚上办公 2 个小时,下班后再摸黑连夜回家。那蜿蜒的山路,见证了我无数次披星戴月的身影。
民办教师的队伍并不稳定,经常面临裁减。那些教学成绩低下的教师,往往在暑假就会被辞掉一部分。最多的时候,民办教师有 20 余人,李文兰、张中国、张振林、佟悦林、付云刚、付云田、吴廷龙、赵国忠、董树清等。
而我,凭借着对教育的执着与努力,每次暑假考试,我所教学生的成绩总是在全中心校 11 所学校中名列前茅,在中心小学 4 所学校里也能稳居前 2 名。这样的成绩,让学校校长没有理由辞退我,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坚守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
我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体贴入微,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我深知,这些山里的孩子,渴望知识,更渴望关爱。我努力与他们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家长们满意放心。我就像一盏明灯,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路。
为了提升自己,考取师范学校,1991 年春季开学,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雇佟玉友为我上课,每月支付 80 元工资,而我自己则到七家中学复习功课。语文、数学、政治三门功课,我和初三的学生们一起上课学习。那三个多月的时光,仿佛是一场与时间和知识的赛跑。教室里,我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夜晚,别人早已进入梦乡,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刻苦钻研。
7 月 21 日,我满怀忐忑地参加了中考。当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195 分的成绩,最低的政治也达到 60 分以上,我成功被隆化县师范学校录取。暑假开学,我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工作 17 年的三十家子小学,成为一名师范学生,同时也结束了 17 年民办教师的生涯。
同事有:彭光久、王必德、王友、张凤玉、佟玉林、张振刚、王淑云、付志敬、马志春、孙方君、麻子浩、卢峰、葛新廷、安志成、褚勤、李春、高树忠、郑春义、王龄霞、王桂云、李桂珍等。
这十七年中有汗水、有泪水、有艰辛、有付出,也有欣慰。民办教师的岁月,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懂得了坚持,明白了责任,更让我收获了孩子们那纯真的爱。这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激励着我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作者:何桂军
13932412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