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宗又称天台宗,始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法华宗。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隋代高僧“智者大师”(智顗)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1]影响远及国内外。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延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新罗(朝鲜半岛历史上国家)人玄光法师于南朝的陈朝时(557—589之间)到南岳衡山随天台二祖慧思学法,与智一道成为南岳门下28位高足之一。得到慧思的印可之后,玄光遵嘱回到新罗,于熊州翁山建立寺院,传授修证法华三昧的方法。
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智顗大师为慧思禅师之徒,承继中国南方的禅观,与北方三论宗的中观见(又称中观派),尊奉《妙法莲华经》,因此被称为法华宗。
由于“天台宗”这一称谓本身已经潜涵了相当明显的地域意味。历史上“天台宗”的称谓至中唐湛然才正式提出,之前往往称为“华宗”。
法华宗思想以“中道实相”学说为中心义理,表征在这种学理体系的美学意味通过“实相境界”得以凸显。包括三种境界。
“能所俱泯”的直觉境界(能力和所知的完全消失或融合,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与天合一,物我两忘,与天同运,与道同化)主要体现在“一念三千”的学说之中;“同体相即”(一法与多法之法体互为空、有,相即无碍,称为同体相即。亦即诸法之本性自尔,能于一法中圆具一切法,故能具之一法与所具之一切法相望,即形成‘自有则他空,他有则自空’之关系,自他之法体相即而无碍)的圆融境界,主要体现在“三谛圆融”学说之中;“亦真亦俗”(真、俗“二谛”也就是两种真理。“俗谛”是相对的真理,“真谛”是绝对的真理。而真谛的绝对真理必须要由俗谛的相对真理来显示,俗谛的相对真理也必须要由真谛的绝对真理来建立。这就是说,谈相对真理必于绝对真理之中,谈绝对真理必于相对真理之内)的日用境界,主要体现在“诸法实相”的学说之中。这三种境界还为法华宗与文学的关联绾合提供了可以生发的观念依据。
天台九祖一祖龙树菩萨、二祖北齐慧闻、三祖南岳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顶、六祖法华智威、七祖天宫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荆溪湛然也。
龙树生于印度,慧闻依其“中观论”而证“一心三观“之妙旨,思在慧文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一心三观”的理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是观空;但虽然如此,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像貌,这是观假;然而空与假是同一的,此谓观中。后慧思传智顗,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智顗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在这个基础上智顗认为世上有3000种世间,但这3000种世间都出于一念心中,因此称之为“一念三千”。能将这一切都领会,那么人就达到了顿断三惑,圆证三智的境界。这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
天台宗与禅宗、华严宗都是中国佛教大师为适应本民族文化而开创的,因此被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最大特色在于“教观双美”。在汉传佛教大乘八宗之中,华严、法相、三论诸宗偏于教义理论的发挥;禅、净、律、密诸宗偏于观行实践的进取。天台宗讲究将“教观”两者发挥到极致并圆融一体。天台宗讲“真空妙有”,以其“真空”,所以了无一念一尘,法界无相,万物一体;因其“妙有”,所以森罗万象,头头安立,缘起三千,法界无碍。
南北朝时,佛教分为南北两派。南派重义理,北派重禅法。智凯在北方学了禅法,又南下再通义理,于是他“破斥南北,禅义均弘”。也就是说,打破南北的差别,同时发扬北方的禅法和南方的义理。
禅法指修行的方法,实践活动,义理指佛教理论。智凯把二者结合起来,提出止观并重,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冀”那样。所谓止,即北方的禅法,观,即南方的义理。这就对南北佛教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隋统一天下后,佛教也有了融合的趋势,而智凯的理论就代表了,或者说顺应了这种趋势,所以能盛行于隋代。
国清寺在佛教发展史和中外关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书、佛像和法器等珍贵文物。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
相传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从江陵来到天台山时,路遇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言谈中得知,这老和尚名叫定光,学识渊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为师。智者在天台弘扬佛法,想新建一座寺庙,定光指点他要找一块山环水绕的福地建寺,并告诉他,还要记住“寺若成,国即清”这六个字。
智者问这是何故?定光说,当今世道,战乱遍地,百姓遭殃,寺庙建成,国家就可以清平,百姓即可安居乐业。智者依师父的话找到这块福地,并亲手绘制了寺宇的式样,不幸的是,图样刚刚画好,智者就谢世了。他的徒弟灌顶,实现了智者的遗愿,将寺庙建成,寺名就叫“国清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