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十八林丹》的赏析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4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性时刻,"七一勋章"的颁授成为国家荣典体系中的重要里程碑。获奖者林丹作为社区工作的杰出代表,其事迹通过诗人马学林的十首诗词创作,获得了多维度、全方面的艺术呈现。这组创作于2025年8月24日的作品,以传统诗词的不同体式,共同构建起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丰满形象,成为新时代英雄赞歌的独特文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性时刻,“七一勋章”的颁授不仅是对杰出党员的崇高礼赞,更是一次集体精神的时代铭刻。诗人马学林以十首诗词为载体,为获得者林丹创作了一套完整的文学礼赞。这组作品以七律、五律、词牌等多重古典形式,从不同维度塑造了一位深耕基层、心系群众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其艺术呈现与精神内核皆具有深刻的解读价值。
一、多重体式下的统一主题
1. 马学林采用了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等六种传统诗词形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赞歌体系。三首七律分别选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三首五律则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七阳韵和八庚韵;四种词作分别隶属词林正韵不同部韵。这种形式上的精心安排,既展现了传统格律的丰富性,又通过不同韵律的交替使用,避免了颂歌作品容易出现的单调性,使同一主题在变化万千的声韵节奏中得以多层次呈现。
2. 在内容架构上,诗人创造了"红船-小巷"的意象对应系统。首篇七律开句"苍生赤帜映红船,小巷芬芳百载延",将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红船意象与林丹工作的小巷空间相联结,构建了宏大革命叙事与基层实践的内在关联。这种空间意象的对接,巧妙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表明伟大事业正是由无数个"小巷"中的实践所支撑。
二、时间维度中的奉献历程
1. 组诗通过多种时间意象的叠加,完整呈现了林丹四十载的奉献历程。"百载延"、"卌秩"、"卌秋"、"卌载"等时间表述不断强化着时间的长度,而"春风雨"、"夜月照"、"繁星夜"、"晓星陪夜路"等意象则细化了日夜坚守的时间密度。这种点面结合的时间书写,既展现了 坚韧不拔的坚持,又突出了横向的日常付出。
2. 《临江仙》中"晓星陪夜路,寒暑伴征鞍"一句,以星夜与寒暑的对举,将时间具象化为陪伴者,赋予了抽象的时间以情感温度。《翻香令》中"春风路,繁星夜"的意象组合,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换,暗示了无数个日夜的连续付出。这种时间书写策略,使林丹的形象超越了单一时点的表彰,成为一种持续存在的精神象征。
三、社区工作者的典型形象塑造
1.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意象的刻画,塑造了新时代社区工作者的生动形象。"俯首民情知冷暖"中的"俯首","躬身党务解危先"中的"躬身","铁肩扛起万般忙"中的"扛起",这些动词不仅描绘了具体工作状态,更暗示了一种精神姿态:谦卑服务、勇于担当。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柔肩"意象的反复出现。《山花子》中"柔肩化铁护千年",《临江仙》中"柔肩扛起千般忙",这种"柔"与"铁"的意象组合,既表现了女性工作者的性别特征,又突出了其内在的坚韧品质。诗人通过这种对立统一的意象构造,打破了传统英雄形象的刚硬刻板,创造了符合新时代审美的英雄表征。
四、传统意象的现代转换
1. 组诗成功实现了传统诗词意象的现代性转换。"春雨"这一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春风化雨润桑田"、"纾困化春雨"等句中,被赋予了解决群众困难的新内涵;"星月"传统上多表达思乡怀远之情,在"夜月照忧忙"、"星月照前程"中转化为陪伴工作者夜归的现代意象。
2. 这种转换在《浣溪沙》下阕尤为精彩:"排困何辞星伴夜,扶危总见鬓沾霜"。上句化用唐代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的意境,但将传统闺怨转化为现代奉献;下句"鬓沾霜"既承接了古诗词中花发意象,又注入了为人民服务而辛劳的新内涵。这种创造性转化,使传统诗词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实现了完美结合。
五、荣典叙事的艺术升华
1. 作为颁授勋章的赞歌,组诗处理了荣典叙事容易出现的模式化问题。诗人通过"勋绩耀如霞帔艳"、"勋章耀若日光妍"等意象,将勋章的光芒与自然光辉相融合,避免了单纯的政治符号堆砌。"青史书伟绩"与"清名载史篇"的反复咏叹,则将当代荣典纳入历史书写的长河,赋予其超越时空的价值意义。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未将授勋视为终点,而是作为新起点来书写。"初心永驻已超前"中的"超前"一词,暗示荣誉不是终点而是继续前进的动力;"千载仪型永世芳"则将个人荣誉提升为永恒典范,体现了荣典表彰的精神引领作用。
六、声韵选择的情感表达
1. 诗人对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精妙选择,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效果。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一先韵、四支韵和七阳韵:一先韵的开阔明亮契合首篇的宏大叙事;四支韵的细腻柔和适合表现"执着深情";七阳韵的昂扬响亮匹配第三首的辉煌赞颂。五律的用韵同样精心:一先韵的平稳庄重、七阳韵的明朗高亢、八庚韵的清彻深远,分别对应各首的内容侧重。
2. 词作部分,《山花子》选用入声韵部,短促激烈的发音特点适合表现工作的紧迫性;《临江仙》采用平声韵,流畅舒缓的节奏暗合长期坚守的从容;《翻香令》与《浣溪沙》选择响亮的阳声韵,与欢快的颂扬基调相得益彰。这种声情相应的艺术处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格律修养。
七、多重艺术形式中的统一精神肖像
1. 马学林选取七律(三首)、五律(三首)及词牌(四首)等多种体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赞歌体系。这种形式上的多样性并非简单的炫技,而是通过不同文体的特质凸显林丹精神的不同侧面。七律的庄重典雅契合勋章颁授的仪式感:“苍生赤帜映红船,小巷芬芳百载延”(其一),开篇即以“红船”意象勾连党史宏阔背景,又将“小巷”细微处与之并置,形成历史纵深与现实细节的交织。五律的凝练简洁则突出人物特质:“深耕巷陌虔,磐石决心坚”(其四),短短十字即勾勒出坚守基层的坚韧形象。词牌的婉转抒情更适于情感表达:“春风化雨润桑田。晓星陪夜路,寒暑伴征鞍”(《临江仙》),通过意象叠加展现日夜操劳的奉献历程。
2.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严格遵循古典诗词格律,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下平声七阳韵,显示出精湛的传统技艺。这种形式上的严谨与歌颂对象的庄重性形成内在统一,体现了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主流价值观表达的完美结合。
八、时空维度下的奉献者叙事
1. 诗词通过时间跨度和空间维度的交织叙事,构建起林丹同志的完整事迹图谱。时间上突出“卌载”(四十年)的坚守:“立足深耕卌载寒”(《山花子》)、“巷陌卌秋祥”(五律其二),反复强调四十年的持续奉献,使短暂的人生与漫长的坚守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其难能可贵。空间上聚焦“巷陌”这一特定场域:“小巷芬芳百载延”(七律其一)、“深耕街巷卌秋祥”(《翻香令》),将城市社区作为主人公奋斗的舞台,展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
2. 时间意象的组合营造意境:“春雨秋风等闲度”(《山花子》)、“晓星陪夜路,寒暑伴征鞍”(《临江仙》),通过四季更迭、昼夜交替的自然景象,将个体生命融入永恒的时间长河,使个人奉献获得历史性的永恒意义。这种处理既体现东方美学特质,又深化了奉献精神的价值内涵。
九、矛盾统一中的艺术张力
1. 诗词中多处运用矛盾语汇形成艺术张力:“柔肩化铁护千年”(《山花子》)、“热肠融化九冬霜”(《翻香令,以“柔”与“铁”、“热”与“霜”的强烈对比,展现女性工作者刚柔并济的特质。“排险岂忧前路远,扶危总奉震东方”(七律其三),通过“险”与“安”、“远”与“近”的空间对立,突出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
2 . 最值得关注的是“小”与“大”的辩证统一:诗人始终将“小巷”细微处与“寰宇”“东方”等宏大概念并置。“勋绩辉煌寰宇赞”(七律其一)、“清名载史篇”(五律其四),使基层工作获得超越时空的历史意义。这种艺术处理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伟大的事业正是由无数平凡坚守构筑而成。
十、传统意象的现代转型
1. 马学林成功实现了传统诗词意象的现代性转换。“春雨”这一古典意象被赋予新内涵:“惠风舒困厄”(五律其三)、“春风化雨润桑田”(《临江仙》),不再局限于自然描写,而成为党的温暖关怀的象征。“星月”意象也发生功能转变:“夜月照忧忙”(五律其二)、“繁星夜,总系怀”(《翻香令》),成为陪伴夜间工作的现代意象。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赤帜”“红船”等革命意象的创新运用:“苍生赤帜映红船”(七律其一)、“初心映旭阳”(五律其二),既保持传统革命话语的庄重性,又通过“映照”关系的营造,使历史与现实产生对话,体现了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十一、精神谱系的价值建构
1. 这组诗词实质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价值谱系:“初心”作为核心意象出现达五次之多,“初心永驻已超前”(七律其一)、“初心守赤诚”(五律其三),与当前主题教育形成深刻呼应。“勋章”意象的多重演绎:“勋章耀日楷模立”(七律其二)、“授章耀,霞光艳”(《翻香令》),既体现荣誉的瞬间光辉,更强调其永恒价值:“永雕镌”“刻雕镌”。
2. 诗词还构建了“付出-认可-传承”的价值闭环:“汗青书伟绩,芳誉满人寰”(《临江仙》)、“清名载史篇”(五律其四),最终指向精神传承的永恒性:“千载仪型永世芳”(七律其三)。这种价值建构不仅是对个人的赞美,更是对一种精神模式的肯定与推广。
十二、对所有基层工作者的礼赞
1. 马学林的这组诗词创作,通过传统文学形式成功表现了现代荣典主题,在艺术上实现了三个层面的突破:一是将社区工作者这一平凡岗位提升为诗词歌颂的对象,拓展了传统诗词的题材范围;二是运用古典意象系统表现现代生活,实现了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是将政治表彰转化为审美表达,避免了概念化写作,保持了诗词的艺术独立性。
2. 这组作品不仅是对林丹个人的赞颂,更是对所有基层工作者的礼敬,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艺术诠释。通过诗词的永恒形式,时代精神获得了审美定型,这是中国传统诗词现代生命力的有力证明,也是荣典文学创作的成功范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这组诗词堪称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现代价值理念的典范之作。
结语:传统形式的当代使命
1. 马学林这组诗词创作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传统艺术形式在表现当代主题时的强大生命力。通过古典诗词的独特审美功能,使一位基层共产党员的形象获得艺术升华,成为可感可触、可诵可传的文学存在。这既是对“七一勋章”获得者的崇高礼赞,也是对古典文学当代价值的有力证明。
2.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这组作品提醒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面向未来的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形式完全能够承担起抒写时代、歌颂英雄的当代使命。林丹同志的形象通过这些诗词的传播,将超越时空限制,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成为激励后来者的永恒力量。
3. 正如诗人在《浣溪沙》中所写:“勋章耀处日生光”,这光芒既是荣誉的闪耀,更是精神的照亮。通过马学林的诗词创作,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看到了艺术与精神的相得益彰,更看到了一个伟大时代在文学中的生动写照。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