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自选当代汉诗(第二十七卷)-完整版(共12首)
01 ✦ 淮河赋(之二十五)
1
河床翻出陈年的骨殖
水鸟啄食星子的碎屑
摆渡人弯腰,捞起
半片月亮——像迟来的爱
被鱼群衔往入海口
2
你盘算过每粒沙的归期
却对浣衣妇忧郁的眼神
保持缄默
木桨划开的裂隙里
夕阳正缝补两岸的影子
3
雾在淮河桥墩打坐
渔船是浮着的惊叹号
水草缠住某段记忆
当波纹散开
所有倒影都向深处鞠躬
4
你记得第一滴雨的形状
也记得最后一片帆的告别
鹅卵石把秘密磨成圆
而潮汐反复练习
如何把故乡还给异乡人
5
淤泥里藏着蚌镰的锈迹
水漫过石阶时
听见祖辈的咳嗽
梦见圣贤的影踪
芦花举起白色的灯笼
照见鱼群驮着年轮迁徙
6
你从不关心朝代的更迭
只数着渡口的脚印
涨潮时,脚印成了鱼的家
退潮后,贝壳在沙上
写着无人能懂的
经文
7
月光在水面铺铁轨
风是夜行的列车
载走两岸的灯火
而水底的星子
正重建
一座沉没的古城
8
你用漩涡收藏离别
用浅滩托举归来
芦苇荡里,旧船板
在讲述某个春天
有人曾在此,把龙的乳名
刻进双墩罐形陶鼎
02 ✦ 淮河赋(之二十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题记
河床托着云影时
淮河正模仿鲲鹏的鳍——
水是垂天之云的裙裾
漩涡在学羊角风的旋转
鱼群摆尾,像野马奔过北冥
岸不是束缚,是风暂歇的肩
河底的石,早顿悟了
无待的妙
不恋高天,不拒浅滩
只让水流,成为自己的翅膀
当暮色漫过堤岸
河与影相忘于混沌
恰如庄生梦蝶的刹那——
谁是淮河?谁是那条
抟扶摇而上
或沉潜深渊的鱼
谁是淮河,谁是那抹
逐波而去,或栖于深渊的影
谁是淮河?谁是那个
乘虚而游,或抱水为乡的魂
03 ✦ 淮河赋(之二十七)
淮河在山谷间呼吸
与松涛同步
鱼群是流动的年轮
记录着
雨与雪的重量
石头在水底禅定
青苔是它唯一的僧衣
水流过,不带走什么
只留下
风的脚印,在浪尖
淮河在平静时
像一帧未完成的宋画
留白处,是云的影子
是候鸟的短暂停留
我们伫立在岸边,成为
风景里,最沉默且唯美的
逗号
水是透明的记忆
保存着战争与和平的指纹
芦荻依旧在风中摇晃
不是为了告别,是为了
让风,记住河的性灵
04 ✦ 淮河赋(之二十八)
河湾把天空折成两半
一半漂着白帆
一半沉着剑戟和镣铐
水是蓝与褐的混血儿
用漩涡的语法,破译两岸的
稻谷与麦芒
黄昏在水面铺展画布
芦荻是未干的笔触
候鸟的影子坠入其中
像史诗里,一枚生锈的图钉
钉住流动的疆界
河床里,蚌壳含着青铜的锈
水鸟掠过的弧度
犹如祖父弯腰
将稻茬插进季节性冻土——
淮河在泥里走
脚印是千年未烂的船板
月光漫过淮堤时
我摸到石头里的盐
那是鱼群的骸骨,在水下
练习站立,而水流
正把岸,酿成陈年的黄酒
05 ✦ 淮河赋(之二十九)
其实我们都曾是河底的沙砾
被水流磨去名字
母亲说,看那漩涡
是所有走失的鱼,在集体
忏悔。而淮河,从不
正面回答
汛期来临时,岸会后退
像我收起的信,字迹被泪水洇成
模糊的轮廓
只有河心的石头记得
每一滴雨的前世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
淮河记得所有溺亡的故事
她用青苔在石头上记账
女人洗衣时,棒槌敲打的
不是衣裳,是河底
那些不肯腐烂的骨骸
水鸟掠过水面,影子
像被撕毁的地图残片
河水流过城市的排污口
把霓虹的虚伪
酿成可以饮用的箴言
06 ✦ 淮河赋(之三十)
1
河床在龟裂处折叠星象
水鸟的影子沉入淤泥
成为鱼群争相传阅的
双墩刻符
堤坝咀嚼着年轮
而月光,正为鹅卵石
缝制透明的裹尸布
2
船桨把黄昏搅成墨汁
芦荻,又在岸边练习草书
每个笔画都渗出
匪夷所思的文脉
暗流在桥墩下打结
解开时,抖落七千年的
铁锈与蝉鸣
3
每年汛期是大地的隐喻
漩涡吞下一大片村庄
又从浪尖吐出
被时光啃噬后的瓦当
摆渡人用篙尖挑破黎明
露水滚落的声响里
藏着上游喑哑的吼叫声
4
退潮后,谁在沙洲晾晒鱼骨
渔网的破洞漏出
几个被水泡胀的朝代
相拥而泣
暮色漫过防洪墙时
有人用手指在青苔上
写下:逝者如斯
07 ✦ 淮河赋(之三十一)
河是垂直的桥
连接天空的倒影
与地底的星辰
漩涡在旋转中静止
像沙漏里的时间
同时流向过去与未来
黎明时,水与雾在交配
诞生出朦胧的岸
芦荻是沉默的祭司
在两岸之间,主持
一场永恒的引渡
08 ✦ 淮河赋(之三十二)
采砂船的钢齿啃噬河床时
暗金色的沙粒正缝合
古河道断裂的锁骨
谁,独坐岸边掩面啜泣
水闸的铜轴转不动晨昏
锈迹在缝隙里结网
打捞起曹孟德
倚天剑和青釭剑的断芒
鱼群从沉船上衔走鳞片
月光锻打的浪尖
每道波谷都闪着
河床深处未冷的矿脉
09 ✦ 淮河赋(之三十三)
1
钟楼把钟声叠成纸船
漂向她离去的渡口
青苔在石阶上算年轮
算到第七圈
雨就哭了
2
石砂啃着浪的骨头
船板裂出鱼的肋骨
老渔夫数着伤疤
烟蒂,烫穿了黄昏
几十年了,他还在想她
3
月亮在云絮里磨镰刀
割碎经年的誓言
风穿过榛树林时
总带着她发髻间的香
影子在石上刻日期
4
柳丝在河面狂草瘦金体
每个勾折都缠着
淮水的指纹
那灵动的笔触呵
宛如自然又内敛的诗篇
5
老榆的痂,是水咬出的印记
年轮里沉着
某次洪峰的弧度
那是岁月的创伤
不能触摸,一碰就疼
6
项羽手植槐枯叶落尽时
枝桠,在雾里搭骨架
托着未化的霜
宛如一幅寂静的国画
根须,比河面的浪更深
7
沉在河底的檩条
仍保持着架梁的姿势
只是木纹里的阳光
已变成,鱼的鳞片
时光改变了它的模样
8
一页经文里睡着半粒松籽
一截沉木在漩涡里打转
露出半行
被水泡软的春天
似在唤醒沉睡的生机
9
芦荻在浅滩叠着影子
每片枯叶都藏着
往年的潮声
水退时,根须在泥里
绣出半幅未干的中国龙
10 ✦ 淮河赋(之三十四)
我梦见,上游的雪
正把自己拆成水滴
每滴都带着神的嘱托
去敲河床的门,去吻
芦苇的根
去把老船板的裂缝
补成星的形状
漩涡是水的眼睛
闭着时
藏起沉船的祷告
睁开时
吐出碎瓷,瓷片上
还粘着经年的月光
渡口的水,比记忆更深
摆渡人撑篙的瞬间
看见所有逝去的水
都在篙尖
重新聚成涟漪
暴雨过后,滩涂
晾着水的骸骨——
贝壳是它的肋骨和牙齿
而钻进泥土的正酿着汛期
柳丝测量水的深度
每弯一寸,就有一滴雨
在河面敲出神的密码
老井的水,与淮河心照不宣
井中月亮是河里沉下的星
最深处的水里坐着沉默的神
11 ✦ 淮河赋(之三十五)
其一:本源
淮水凿开混沌时,火在河床
深处结胎
水是流动的黑
火是凝固的白
彼此啃食对方的影子
在漩涡里
炼出第一粒星,照亮
古陶罐上的纹路
其二:相生
火借水势,烧穿三千年堤岸
水乘火威,漫过九万里烽烟
陶罐在淮水底炸裂
火星浮成渔火
船桨划动火的灰烬
水,便长出鳞片
其三:相克
火想烘干河床的襁褓
水却在焰心
养出青苔。水想熄灭
灶膛的魂
火偏在浪尖,垒起青铜的城
相克处生太极
波纹与火舌互为倒影
其四:神示
淮河在火里洗骨
这一洗就是七千余年
水脉如朱砂
火在水底铸鼎,纹路
是通天的星象
老君炼丹的炉渣
沉为滩涂
每粒沙,都含阴——
水是火的休眠
火是水的喷发
其五:筋劲
惊涛拍岸时
火在岩石里绷成弦
野火燎原处
水在灰烬中织成网
岸,始终是水火掰腕的痕
河是它们
未写完的契约,字缝里
裹着惊世雷霆
其六:圆融
落日把火沉进水里
鱼群,衔着碎金游过鹅卵石
晨雾将水举向火
芦苇举着白露,像举着
水火相拥的结晶,不冷
也不烫
其七:玄思
水是火的液态圣母
火是水的仙化前世
野渡口的灯笼,是两者
交换的信物
摆渡人撑篙,搅乱水底的星——
哪颗是淬火的铁
哪颗是融冰的光
无人能解
其八:图腾
蚌壳含着火的核
在水底修炼
烽火台上的残烬
随雨声入河
淮河弯成"S"形
左边盛水,右边盛火
两岸的稻麦
都是水火养出的灵物
其九:轮回
枯水期,河床裸出火的旧伤
汛期到,浪头卷走火的余温
只有岸边老柳记得——
那一次洪水过后
焦黑的树根
终于抽出带露的新芽
其十:道成
水不避火
火不耗水
它们在淮河最深处
结为太极图
船过处
波纹与焰影同时散开
又同时聚拢,像天地
在默读
一阴一阳之谓道
12 ✦ 淮河赋(之三十六)
——关于土的诗话
一
河床把土捏成滩涂的形状
每粒沙都记得
水退时,大地如何缝合裂痕
二
淮河的土里埋着船骸
年轮在泥层里打了结
潮来,便吐出半枚生锈的朝代
三
岸是土的肋骨
被浪啃出缺口时
就用芦苇的根,悄悄补上
四
春耕的犁铧划开土皮
惊起三两只蝉蜕
里面裹着去年的淮水腥气
五
土接住火的灰烬
也接住水的淤泥
在河湾处,酿出带甜味的墒
六
老堤坝的土含着盐
是历代筑堤人
额头渗进砖缝的汗
七
塌陷的河床露出土的内脏
砾石是未化的骨
腐草是正在生的血
八
土托着淮河的腰
让它在转弯时
不会把自己,摔成碎星
九
坟冢在土中结籽
清明的雨一浇
就长出半青半黄的思念
十
滩涂的土会呼吸
潮涨时屏住气
潮落,便咳出满地贝壳
十一
土是淮河的草稿纸
水写了又擦
只留下芦苇,在纸上扎根
十二
所有土都在等一场汛
不是被淹没
是要把自己,种成新的岸
十三
河床的土攥着半块仰韶陶片
与两河流域的泥板隔空相碰
都在潮声里,刻下最早的契约
十四
滩涂的泥淖里,麦种正破壳
一边带着《诗经》的墒情
一边揣着两河流域的阳光发芽
十五
土把淮水的轨迹砌成堤岸
像金字塔基座托着尼罗河的汛期
沉默里,都藏着文明的年轮
十六
犁铧剖开河岸的土
东方的稻穗与西方的麦穗
在同一片泥里,交换着根系
十七
古渡口的夯土中,碎瓷与陶片相叠
汝窑的冰裂纹缠着希腊陶瓶的海浪
土是所有窑火的最终故乡
十八
淮河三角洲的淤泥在沉积
如同恒河平原的冲积层
每粒土都在计算,河流与海的距离
十九
土掩住沉船的龙骨
东方的榫卯咬着西方的铆钉
在河床深处,锈成大地的骨头
二十
盐碱地泛着月光的白
像黄河故道的盐粒,也像死海的结晶
土用苦涩,腌着不同的咸
二十一
坟茔在土中隆起又平塌
清明的纸钱与万圣节的南瓜灯
都在泥土里,长出相似的牵挂
二十二
堤坝的夯土记着所有汛期
中国的埽工与荷兰的海堤
用不同的语言,说着同一句守护
二十三
土托起淮河的转弯
如幼发拉底河的曲流托着巴比伦
河流改道时,土都在重新学习包容
二十四
所有土最终会连成一片
淮河的沙与密西西比河的壤
在地心深处,握成同一个球
终 章
地脉在河床深处盘成太极
淮河是大地摊开的《易经》——
每粒土都驮着河图洛书,也盛着两河潮声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