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见证临电史》
唐增虎(山东)
淄博临淄的晨光里,总有银线纵横交织,托着电流点亮万家灯火。这光亮背后,藏着临淄供电局四十余年的奋斗史诗,也映着一方百姓生活的蝶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临淄电力还是张“空白纸”。没有像样的变电站,电线杆多是歪歪扭扭的木杆,遇到刮风下雨就跳闸。第一代临电人背着工具包、踩着脚扣往上爬,寒冬里手冻得裂开口子,盛夏汗水浸透工装能拧出水。那时流传着“有女不嫁送电郎”——送电工常年在外奔波,赶上线路故障,年夜饭刚端上桌就得往现场跑,家里的事全靠妻儿扛。可没人喊苦,他们知道,电是工业的血脉,是百姓日子的盼头。有位老电工说:“看着村里第一次亮起电灯,老乡们围着灯泡笑,再累都值。”
后来,临淄 industrial 发展提速,电力需求陡增。临电人啃下硬骨头:白天顶着烈日架线,夜里在工地守着发电机绘图,硬是把木杆换成水泥杆,再换成如今的钢塔;从最初的小容量变电站,到智能化电网覆盖全域。最难忘九十年代那次抗洪保电,暴雨冲垮了城郊线路,十几名员工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手拉手扶住电杆,直到新线路接通。那时“电老虎”的说法还没完全消失,偶尔有群众抱怨办电流程繁、抢修慢。临电人没辩解,只是把“用户满意”刻在心里:简化办电手续,开通24小时抢修热线,甚至主动上门帮老人检查线路。有位大妈记得,寒冬里家里突然停电,抢修员半小时就到,修好后还帮她把松动的插座都拧紧了。
转眼到了新世纪,临电早已换了模样。智能电表走进千家万户,手机上点一点就能缴电费;无人机巡线替代了部分人工,效率提上去了,员工也不用再冒着危险爬高;“网上国网”APP能办几乎所有业务,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更让人暖心的是观念的转变——如今“托人找电工当情郎”成了新风尚,年轻人说:“电工师傅踏实可靠,看着他们守护光明,心里踏实。”
四十余年,临电人从“点亮一盏灯”到“照亮一座城”,见证的不只是自身的成长,更是祖国的富强。从木杆到钢塔,从“电老虎”到“服务员”,从“没人愿嫁”到“人人青睐”,这变化里藏着“先苦后甜”的真理,也印证了“善恶有报”的朴素道理——你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就把你记在心里。
如今,新一代临电人接过接力棒,依旧带着老一辈的韧劲,在智能化电网的赛道上冲刺。他们说,要让每一度电都带着温度,要让光明始终照亮临淄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临电人的承诺,也是光明使者们,为构建风气正、日子甜的美好家园,写下的豪言壮志。

编(作)者简介:艾兰,曾用名蓝雪花,本名王凤,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