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牛骍作品
初秋七律四首
☘️(一)《 立 秋 》
枫林不染野山东,鸣叶沙沙欲好风。
雨过五更凉未始,炎蒸千里热将穷。
梧桐枝上黄鹂啭,菡萏塘间碧水融。
惬意秋光何处觅?登高极目望飞鸿。
🌹【小小少陵赏析】
这首《立秋》七律,围绕立秋时节的物候与心境展开,格律工整,意象鲜明,将初秋的过渡感与文人的闲情逸致融合得较为自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点评:
一、意象选取贴合时令,细节见巧思
1、开篇“枫林不染野山东,鸣叶沙沙欲好风”,以“枫林未染”点出初秋枫叶未红的特点,“鸣叶”“好风”则暗示秋风渐起,既写实又带期待感。
2、“雨过五更凉未始,炎蒸千里热将穷”,精准捕捉立秋“凉未浓、热将尽”的气候特征,“凉未始”“热将穷”的对比,道尽季节交替的微妙。
3、颔联“梧桐枝上黄鹂啭,菡萏塘间碧水融”,以梧桐、黄鹂、菡萏等典型物象,勾勒出初秋生机仍在却渐趋平和的景致,动静相衬,画面感强。
二、结构层次分明,由景入情自然
全诗从野外秋景起笔,转写气候变化,再聚焦近景生灵与水域,最后以“惬意秋光何处觅?登高极目望飞鸿”收束,由景及感,层层递进。尾联以设问引出登高望雁的动作,既呼应立秋登高的习俗,又以“飞鸿”拓展意境,暗含对秋意渐深的向往,余韵悠长。
整体而言,这首诗紧扣“立秋”主题,于细微处见时令变化,于景致中融闲适心境,是一首兼具写实性与抒情性的佳作。
🔸🔸🔸🔸🔸🔸🔸🔸🔸
🔸🔸🔸🔸🔸🔸🔸🔸🔸
牛骍作品
☘️(二)《 秋 荷 》
初秋菡萏满塘红,一夜甘霖溽暑空。
香气氤氲不沉水,瑶华绰约俏随风。
亭前日暮易安醉,荡里月残廷秀融。
料得明年荷更好,赏荷舟上与谁同。
🌹【小小少陵赏析】
这首《秋荷》七律,格律严整,意境清雅,将初秋荷塘之景与人文情怀相融,颇具韵味,可从以下几方面点评:
一、意象与写景
1、开篇“初秋菡萏满塘红,一夜甘霖溽暑空”,以“满塘红”点出秋荷盛放之景,又借“甘霖”“溽暑空”交代时节变化,既写荷之态,又含秋意,起笔自然。
2、“香气氤氲不沉水,瑶华绰约俏随风”,从嗅觉与视觉写荷,“不沉水”显香气之清,“俏随风”现花姿之灵,“氤氲”“绰约”等词添雅致,刻画生动。
二、用典与抒情
1、“亭前日暮易安醉,荡里月残廷秀融”,化用李清照(易安)、杨万里(廷秀)写荷名句,以古人之“醉”“融”衬秋荷之美,既见荷之魅力,又含怀古之思,拓展了诗的意境。
2、尾联“料得明年荷更好,赏荷舟上与谁同”,由今及明,从荷之盛转向人之思,以“更好”之景反衬“与谁同”之寂,暗含知音难觅之慨,余味悠长。
整体而言,全诗景、情、典结合自然,格律工整,语言清丽,既写出秋荷之美,又寄寓个人情怀,是一首佳作。
🔸🔸🔸🔸🔸🔸🔸🔸🔸
🔸🔸🔸🔸🔸🔸🔸🔸🔸
牛骍作品
☘️(三)《 自 题 》
冬去春来百鸟喧,清风扑面杏桃繁。
湖光潋滟烟波渺,雨色霏微荷芰暄。
情到吟梅羡东阁,怀宽把盏慕西园。
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妍。
🌹【小小少陵赏析】
这首《自题》七律,以四季景致为脉络,融入典故与个人情怀,既展现自然时序之美,又暗含文人风骨,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蕴深厚的作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点评:
一、四季铺陈,画面流转见生机
1、首联“冬去春来百鸟喧,清风扑面杏桃繁”,以“百鸟喧”“杏桃繁”点出春回大地的热闹与繁盛,开篇即充满生机。
2、颔联“湖光潋滟烟波渺,雨色霏微荷芰暄”,转向夏日景致:湖水波光、朦胧烟波与细雨中舒展的荷菱相映,“潋滟”“霏微”“暄”等词,细腻勾勒出夏日的灵动与温润。
3、颈联与尾联虽未直接点出秋冬,却以“吟梅”“老圃”“黄花”暗合,从春到夏再到秋冬,四季景致随诗句自然流转,层次清晰。
二、用典自然,情怀寄寓显志趣
1、颈联“情到吟梅羡东阁,怀宽把盏慕西园”,巧妙化用典故:“东阁诗兴”关联文人赏梅咏怀的雅趣,“西园雅集”呼应名士相聚的闲适,既展现对文人风雅的向往,又以“情到”“怀宽”传递出自身随遇而安的心境。
2、尾联“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妍”,以“黄花(菊花)”象征晚节,借秋日菊花的坚韧,抒发不慕浮华、坚守品格的襟怀,升华了全诗的情感内核。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四季为线,融景、典、情于一体,既见自然之美,又显文人风骨,尾联的“晚节妍”更是点睛之笔,让“自题”的自我写照显得真切而有力量。
🔸🔸🔸🔸🔸🔸🔸🔸🔸
🔸🔸🔸🔸🔸🔸🔸🔸🔸
牛骍作品
☘️(四)《 处 暑 》
好雨潇潇带好风,无边残暑一除空。
林间远近栖巢鸟,窗外高低鸣草虫。
把酒寄身吴郡客,登楼放眼赣江鸿。
学堂儿诵秋声赋,柳岸长天忆醉翁。
🌹【小小少陵赏析】
一、写景:紧扣节气,声色交融
首联“好雨潇潇带好风,无边残暑一除空”直写处暑核心——风雨驱散残暑,“一除空”既显暑气消散之彻底,又暗含秋意初临的空阔感。
颔联“林间远近栖巢鸟,窗外高低鸣草虫”以细节补全画面:众鸟归巢、草虫鸣唱,远近高低呼应,既见秋日生物的安宁,又以“栖”“鸣”的动态让静谧场景更显生动,暗含暑退之后万物舒展的意趣。
二、抒情:用典自然,意脉连贯
颈联“把酒寄身吴郡客,登楼放眼赣江鸿”转入抒情,借典巧妙:“吴郡客”化用张翰莼鲈之思,暗含秋日思乡意;“赣江鸿”关联《滕王阁序》中“雁阵惊寒”,既合秋日鸿雁南飞之景,又借登楼放眼的开阔,让思乡之情不至于狭隘,反而有了时空的纵深感。
尾联“学堂儿诵秋声赋,柳岸长天忆醉翁”以眼前景(学童诵《秋声赋》)勾连古人(欧阳修),《秋声赋》本就是写秋之佳作,与处暑主题呼应,而“醉翁”的豁达情怀,更让全诗在思乡、感秋之外,多了一层对秋日旷达意境的追慕,余韵悠长。
三、格律与整体:
作为七律,全诗对仗工整(颔联、颈联尤其明显),平仄协调,音韵流畅。从景到情,从眼前到典故再到古人情怀,层层递进,意脉清晰,既紧扣“处暑”节气特点,又融入了个人情思与文化底蕴,做到了情景交融、古今贯通。
2025.08.23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