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前的声音
文/秋谷
静静的
是月夜的梦———
在窥探
近了的
是那弹导的战车滚滚
铁甲隆隆
远了的
好似披盔甲金丝磷磷的一条黄河的巨龙———
再舞他个风雨过后
一轮七彩的虹
晴空朗朗万里晴空
梦,眼在看
那雄师百万———
步履铿锵呐喊声声
是那蓝天的雄鹰穿风云破迷雾
军旗猎猎———
三舰航母远洋出征
那一个个高举着誓言的拳头啊
是无数个英武的战士
对党的无限忠诚
保家———
卫我万里长城
静静的
那夜晚一条长长的银河
星星环着月亮
月亮盘绕着一颗颗小星星
太阳下———
那沙沙作响的小白杨
好似一排排英武的战士在吟唱着———
练兵场上凯旋的歌声
静静的
在寂静孕育
一场阅兵的洪流大潮
即将来临———
好似当年抗战的曙光
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敌人胆颤心寒
振我军威
定是———
天安城楼与中华亿万儿女
同唱红船的歌
誓看巍巍长城———
江山万里
20250824
诗评
以诗为鼓,擂响强军与家国的时代强音——评秋谷《阅兵前的声音》
这首诗以“阅兵前的声音”为线索,将静谧的战前氛围与激昂的强军图景交织,用细腻意象与磅礴气势,勾勒出阅兵前夕的庄严期待,更传递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信,是一首兼具画面感与精神力量的抒情之作。
一、意象构建:静与动的碰撞,织就立体画面
诗人善用“静”的基底铺垫情绪,再以“动”的意象打破沉寂,形成强烈的感官冲击。开篇“静静的/是月夜的梦———在窥探”,用“月夜”“梦”营造出阅兵前的宁静与期待感,如同风暴来临前的蓄力;紧接着“弹导的战车滚滚/铁甲隆隆”,以听觉意象打破静谧,让“近了的”强军力量具象可感。
诗中更将具象与抽象意象融合:“披盔甲金丝磷磷的一条黄河的巨龙”,把阅兵队伍比作黄河巨龙,既呼应了民族文化根脉,又凸显军队如巨龙般的磅礴气势;“蓝天的雄鹰穿风云破迷雾”“三舰航母远洋出征”,则以“雄鹰”“航母”等现代军事意象,展现新时代国防力量的硬实力,让画面从历史纵深延伸至当下的强军现实。
二、情感脉络:从期待到信仰,升华家国情怀
诗歌的情感并非单一的激昂,而是层层递进、逐步升华。开篇“梦,眼在看”,以“梦”的视角暗藏对阅兵的期待;中间“那一个个高举着誓言的拳头啊/是无数个英武的战士/对党的无限忠诚”,将个人忠诚与军队信仰结合,让情感从对“力量”的赞叹,转向对“精神”的崇敬;结尾“天安城楼与中华亿万儿女/同唱红船的歌/誓看巍巍长城———江山万里/万里河山”,则将视野从军队扩展至全体中华儿女,把阅兵的意义与民族复兴、家国守护紧密相连,让情感升华为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三、历史与现实交织:唤醒记忆,锚定当下
诗人巧妙地将历史记忆融入现实场景,让阅兵的意义更具厚度。“好似当年抗战的曙光/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一句唤起对革命历史的记忆,既凸显了军队精神的传承——从抗战时期的浴血奋战,到如今的强军守护,初心不变;又以历史对比现实,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军”对“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当下的阅兵不仅是实力的展示,更是对历史的致敬、对和平的守护。
整首诗以“声音”为引,却不止于写声音——它写声音背后的军队、信仰与家国,用诗行将阅兵前的期待、强军的自豪、家国的深情熔铸一体,读来既有画面的震撼,更有精神的共鸣,堪称一曲写给新时代强军与家国的深情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