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寒舟记
冰水灌入肺腑的刹那,周启明竟觉出些暖意来。想来人血终究比河水温热,那女孩襟前渗出的鲜血在寒潭里漾开,竟似三春桃瓣落进雪地。他抱着渐僵的尸身向下沉坠,睁眼见冰层如琉璃盖顶,其上人影晃动如皮影戏——麻队长的靴跟跺碎冰面,裂纹蛛网般蔓延。
触到池底淤泥时,指尖忽触到朽木纹理。果真是条船!丈二长的槽船歪在泥淖中,舷板蚀出蜂窝般的孔洞,却犹自紧抱着二十八个刻痕姓名。启明抚过"赵守仁""程砚舟"最后摩挲到新刻的"周启明",刀痕里的朱漆尚未褪尽。
"原来早有我的渡船。"他苦笑,齿间漏出的气泡升向冰面,像倒流的雨。
忽然船板掀开尺许缺口,有物事泛着幽光。探手取看,竟是锡铁匣子,封蜡上压着图书馆徽记。启明借冰面折射的月光启匣,见《同寅录》全本安然在内,另多出本蓝皮簿子,扉页题《渡荒志》:
"民国廿六年冬至,七学生困于河东。守仁诈降诱敌,砚舟凿冰行舟。麻世雄枪击冰面,张生沉江殉道。余与守仁密约:彼入虎穴卧底,余匿迹护书。今事危矣,留志待后来者。——程砚舟血书"
书页间飘落当票收据,墨迹斑驳记载:赵守仁连续三年典当冬衣,银钱皆用于接济学生南下。末页夹着张剪报——麻世雄受聘省立师范的新闻,旁批朱字:"狼入杏坛,慎之!"
冰面上传来凿击声。启明急将女孩遗体推入船舱,自身贴附船底。但见冰窟中垂下绳索,麻队长的声音瓮瓮传来:"周先生!且上来议事!赵守仁留了东西给你!"
忽有少年清叱破空:"放开先生!"冰面骤亮,十数盏灯笼围拢,映出学生们苍白的脸。为首少年擎着火把,焰尖舔舐麻队长衣襟——正是读《新青年》的张生之弟!
"好个师生情深。"麻队长冷笑掷下布包,"看看你们赵校长的真心!"
布包散开,竟是赵守仁的日记。最新一页墨迹狂乱: "麻贼逼我毒杀程砚舟,否则尽屠学生。今饮鸩赴死,唯望后来人知:守仁非叛徒,乃守仁不成反成鬼..."
火把坠冰,燃起幽蓝焰苗。学生们突然齐诵《渡荒志》: "冰河不渡无名客 青史终铭渡荒人"
麻队长暴喝开枪,冰面轰然塌陷。启明在冰水中接住坠落的少年,忽觉船身震动——二十八个姓名刻痕处竟伸出二十八双手,齐齐将船推向暗流!
"抓稳了!"似有赵守仁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这船虽破,渡得了苍生!"
潜流湍急如时代洪潮。破船在冰层下曲折前行,时而撞见沉江的汽车骨架,时而掠过水草缠绕的枪械。经过某处深渊时,忽见程砚舟坐在礁石上修补书页,抬头微笑指向前方光明处。
终于浮出水面时,启明发现自己躺在下游芦苇荡中。怀中少年已然气绝,双手却仍紧抱《渡荒志》。东方既白,对岸传来货轮汽笛——竟是开往上海的航船!
跛脚校工的女儿从晨雾中走来,襟前血洞开满野菊:"先生快渡河,麻贼追来了。" "你..." "我们都是渡荒者。"她指向身后,雾中隐约立着赵守仁、程砚舟和许多青衫身影,"船沉了,魂还在渡人。"
启明踉跄奔向上船跳板,回首见麻队长率众追至岸边。忽然程砚舟的跛脚校工从雾中冲出,死死抱住麻队长腰身,二人齐齐坠入江中。
汽笛长鸣里,启明听见麻队长最后的嘶吼:"你们渡不了中国!" 却有个清越的声音含笑应答:"渡得一个是一个。"
太阳跃出江面时,启明在船舷边摊开《渡荒志》。最后一页添了新墨,是赵守仁工整小楷: "见字如面:渡人之业,譬如暗夜行舟。虽不见彼岸,犹信天明。守仁顿首。"
他突然泪如雨下。泪珠砸在书页上,洇开"渡荒"二字,像极了冰河里的涟漪。
远处江面上,有纸船队顺流而下。每只纸船都载着朵干枯的迎春花,恍若那年少年们许下的誓言。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