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血色笺
省立师范学堂的年关是在纸钱飞旋中到来的。腊月廿三祭灶日,北风卷着冥纸扑打窗棂,像是无数冤魂在叩问生死簿。周启明晨起推门,见门槛下塞着张灶王图,朱印的灶神眼角竟淌着墨泪。
赵校长在庑房外跺脚呵手:"周先生快去看!稽查队要给咱们'送灶'了!"他灰布棉袍前襟沾着灶糖渣滓,笑起来牙缝里嵌着芝麻粒。
大成殿前已架起柴堆。麻队长踢着几册洋装书笑道:"赵校长说说,这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会不会告你们藏污纳垢?"
火焰窜起时,书页蜷曲如垂死之蝶。忽然有学生惊呼:"书里夹着东西!"却见焦黑的纸灰中飘起片金箔,赫然是撕碎的《同寅录》残页——恰印着张姓少年微笑的眉眼。
"且慢!"启明伸手欲抢,麻队长刀鞘已压住他手腕:"周先生急什么?莫非认得这共党?"
"他是我的学生。" "死了的学生!"刀鞘猛然下压,"冰窟窿里泡胀了,捞上来时手里还攥着《民约论》——听说周先生房里也有这本?"
赵校长突然打翻浆糊桶:"糊涂!那是稽查队缴获的证物!"黏白的浆液泼在火堆上,腾起呛人的烟雾。
黄昏时启明瘫坐庑房,指节仍残留刀鞘压出的青紫。油灯将灭时,门缝滑入素笺——竟是老程的笔迹:
"启明先生钧鉴:仆今赴死,非畏罪也。赵守仁乃双面之人,昔年与我同护学生渡河,今为保校长之位,竟献《同寅录》与敌。井中尸首乃麻队长心腹,因发现赵之秘密而遭灭口。西庑藻井第九格藏有真账,可证其罪。冰河沉舟之日,吾辈七人皆誓以身渡世,今独赵叛誓。先生若见笺,吾已饮弹矣。"
笺纸背面是用血写的绝命诗: "冰河曾渡少年魂 而今独向黄泉奔 莫道荒渡无人记 血笺犹照后来人"
更鼓初响时,启明擎灯再上藻井。蛛网缠面中忽见第九格木板有新撬痕,内中铁匣竟不翼而飞!正惊疑间,梁上飘落焦黑的纸屑——分明是白日烧剩的《同寅录》残页。
"找这个么?"赵校长的声音从黑暗里浮起。他举着铁匣站在梁架尽头,长衫下摆滴着泥水:"老程到死都在犯傻,这年月还留着北大图书馆的编目习惯。"
启明攥紧血笺:"为什么?" "为什么?"赵守仁轻笑,"你可知麻队长许我什么?教育厅督学!不必再在这破庙里吃粉笔灰!"
突然有瓦片碎裂声从屋顶传来。麻队长持枪跃下,枪口还沾着井台青苔:"好个赵校长,原来留着这么多后手。"
三人在梁架间对峙时,底下传来学生诵《诗经》的夜课声: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枪响震落百年积尘。
启明再睁眼时,见赵守仁捂着胸口瘫坐梁上,指间渗出灶糖般的暗红。麻队长吹散枪口青烟:"周先生做个见证,赵校长拒捕坠梁而亡。"
夜课声仍琅琅不断: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五更时分,启明在废井边找到摔碎的铁匣。账本散落井底,纸页吸饱血水如浮肿的尸身。唯有扉页残片清晰可见:
"民国廿六年冬至,护送七学生渡河。守仁兄断后被捕,砚舟凿冰救之。后闻守仁变节,痛甚。今藏此册,以待天日。"
晨光熹微中,忽见井壁刻着数行小字,墨迹犹新: "冰河渡我我渡舟 舟沉魂消志未休 后来君子莫垂泪 且持血笺照九州"
——落款"程砚舟绝笔"。
祭灶的鞭炮突然炸响,惊起满院寒鸦。启明抬头见麻队长站在廊下,正将灶糖抛入口中咀嚼,糖渣从嘴角漏下,像极了撕碎的纸钱。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