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向北
乙巳立秋,晴。余因日前听闻乌当有一去处,名曰巴喇峡谷,可观山赏水,风光宜人,清凉尤甚,避暑亦佳。十时许,即召晚班陈袁章兄同往,凡二十七公里路程,悉数村庄、房屋、田野、山峰。驱车达,叫停于谷口之上,收费一十五元,询何入,答曰:沿石阶下便知其径。
下则即见一大河,河水湍急,河道左上有桥,桥下有水成池,亦有鱼儿出没其中。桥过,往左即为山崖实为峡口右方,且通栈道,悬于半崖中,长高各数丈,下视惶惶然,久视欲昏眩,速离去。至下方较开阔平坦,有水面瀑流,是为截流成坝筑桥于上,水深莫过尺五,水浅莫过半尺,餐车烤摊立于道旁,右面靠崖筑楼数幢,或为管房或为旅舍,至此方为景区入口焉。
往里进百米,又见一石桥流瀑,桥两头设桌设座,二人各执一端,是为收费处也,并告之欲入者每人五元卫生费,交费方可入内。付款毕始入,便呈上行之状也。从头至尾,凡数七公里长,皆为峡谷,有溪流,有瀑布,有沙滩,有浅水池,亦有深水潭。盖水势浩渺,声势宏大,皆不绝于眼耳。两边悬崖峭壁,树木郁葱,对峙崖壁,间隔狭窄,终成一线天之奇观也。忽有感于郦道元《三峡》之叹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矣!又恍惚闻猿猴啼叫,睹飞鸟稍纵即逝。
谷底两边有路,俱悬于水边,设栏多有损毁,残缺,行走须十分小心方保安全也。时至正午,至一宽阔处于左崖下,过桥并有石桌两张,圆状,桌外各有石凳4张,亦圆状。对面崖下建有一亭,呈方形,高不及两丈,长宽莫过丈余,亭中三方尽可落坐。
不知何故,顿感体乏,亦感饥肠辘辘,遂少息于此,取袋内自备凉面、东鹏特饮、刘老四烧鸡置于桌上,片刻用毕。旋又徐行,沿途中大人儿童时有得见,有省内省外者,或行走,或坐于滩水中,或泳于池潭里,是浮是潜安敢不谙其水性乎?而陈兄总于前方引路,偶尔回身对余拍照,偶尔朝前拍山摄水,不亦忙乎!不亦乐乎!
谷半,两山似欲合,宽不及丈五。相传山神不允,故降一巨石阻于其中,方使未合也。然石底有坑,坑中积水成小潭,余水则从潭底流出直喷而下,声如洪钟。石右靠山,人不得过,惟石左乃存一缺缝,仅容一人过之。又上行一二里,见一滩石流水,较为开旷,滩流左,建一未竞之石亭兀自荒废原地,其状凄凉,不忍视之。亭之右前是一深潭,实为全谷之大潭也。最深处约五六米,最浅处一二米,宽约二丈,窄约一丈,长约六七丈。有一家五口泳戏潭中,问其水感,答曰始觉寒肌刺骨,而后则不以为然也。
至此,陈兄不前,留下小憩解疲。余则继续往上约二里,有竹林一片,始见天日,热气蒸腾,浑身直欲冒汗。竹外溪水轰鸣,咆哮直下,直冲石穹石壁,势如猛兽发威。沉思片刻,不再向上,剩下约二公里游程作罢,随即返回陈兄处。稍作休息后并一同向谷底出口下行,途中始见游谷者数量激增,因道窄路险,以致通行十分困难,非侧身不得交相过也。来时谷口溪流沙滩及浅水处尚无一人嬉水,此刻已是人满为患。少顷,回车上,开空调,继而回赶,至家已是下午三时许。为不忘此行之游历,故将所见景物、人事尽述于游记中,并得一诗一词以印证,诗为五律,词为鹧鸪天:
一
好山生好水,秘境在乌当。
出发新添寨,行过下坝乡。
炎天多酷热,峡谷甚清凉。
若是人来此,全将俗事忘。
二
约友同行正好闲,神仙亦羡作游仙。
抬头可见双崖壁,进谷方知一线天。
游秘境,饮甘泉,凉风习习更开颜。
池潭个个皆能泳,乐水人儿过万千。
本期作者自审
